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疾病,由阴道黏膜及黏膜下结缔组织炎症引发,正常阴道菌群平衡打破可致其发生。常见类型有细菌性阴道病(分泌物增多、有鱼腥臭味等)、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外阴阴道瘙痒、分泌物呈豆腐渣样等)、滴虫性阴道炎(分泌物增多、瘙痒等)。发病原因涉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诊断靠妇科检查和阴道分泌物检查。不同人群如幼女、育龄女性、绝经后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需关注各自卫生等情况。
一、常见类型及特点
细菌性阴道病: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多由加德纳菌等厌氧菌以及人型支原体等引起。临床特点为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臭味,尤其在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灼热感。阴道分泌物呈灰白色,均匀一致,稀薄,常黏附于阴道壁,但黏度很低,容易将分泌物从阴道壁拭去。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主要由假丝酵母菌引起,属于机会致病菌,通常是内源性感染。临床表现为外阴阴道瘙痒、灼热痛,阴道分泌物呈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外阴可见红斑、水肿,常伴有抓痕。
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引起,经性交直接传播,也可通过公共浴池、浴盆、浴巾、坐式便器、衣物等间接传播。主要症状是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间或有灼热、疼痛、性交痛等。分泌物典型特点为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
二、发病原因
年龄因素:幼女及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低,阴道上皮薄,糖原少,pH值偏高,局部抵抗力低,容易受感染引发阴道炎;育龄女性则因性生活频繁等因素增加感染风险。
性别相关:女性阴道的解剖和生理特点使其容易受病原体侵袭,而男性感染滴虫等病原体后常无症状,成为传染源,通过性生活传播给女性,导致女性阴道炎发生。
生活方式: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抑制阴道内乳酸杆菌生长,破坏阴道微生态平衡,利于其他病菌滋生;经常穿紧身化纤内裤,会使阴道局部温度和湿度增加,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繁殖;不注意外阴清洁,阴道分泌物、经血等残留,为病原体滋生创造条件。
病史因素:有糖尿病病史的女性,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内糖原含量增高,pH值改变,适合假丝酵母菌生长繁殖,容易引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曾有阴道炎病史者,再次感染阴道炎的概率相对较高。
三、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观察外阴阴道情况,如有无红肿、充血、溃疡等,阴道分泌物的量、颜色、性状等。
阴道分泌物检查:显微镜下观察阴道分泌物中病原体情况,如细菌性阴道病可发现线索细胞;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找到假丝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丝;滴虫性阴道炎可发现阴道毛滴虫。
四、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幼女:幼女阴道炎多与卫生不良、外阴不洁、穿开裆裤等有关,家长要注意保持幼女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裤,避免穿开裆裤,若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异味、外阴瘙痒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育龄女性:性生活中注意卫生,避免多个性伴侣,出现阴道不适症状及时就诊,按医嘱规范治疗,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性伴侣如有感染需同时治疗。
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低,阴道黏膜变薄,抵抗力差,更易发生阴道炎,应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以增强阴道抵抗力,发现阴道异常出血、分泌物异常等情况要警惕是否有其他病变,及时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