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常见原因包括自身免疫因素致免疫系统异常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破坏血小板、感染因素致病毒感染引发免疫反应破坏血小板且儿童更易触发、遗传因素致某些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与遗传相关及家族史人群发病风险高;过敏性紫癜常见原因有感染因素致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免疫复合物沉积、食物因素致过敏食物引发免疫应答致血管炎症、药物因素致药物引发免疫反应致血管炎症、其他因素致花粉、昆虫叮咬、疫苗接种等可能诱发。
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见原因
(一)自身免疫因素
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产生针对自身血小板的抗体,这些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后,会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识别并破坏,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常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约80%的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存在抗血小板抗体,女性发病可能略高于男性,与体内雌激素水平等因素可能相关,育龄期女性相对更易受自身免疫因素影响发病。
(二)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是常见诱因,如风疹病毒、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后,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儿童时期感染相对更易触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后免疫调控容易出现紊乱,例如水痘感染后1-3周内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三)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与遗传相关,如先天性血小板无力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编码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的基因缺陷,导致血小板功能异常;还有一些家族性血小板减少症也与特定基因变异有关,这类情况在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中需重点考虑,婴幼儿若有家族遗传倾向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家族史,发病风险相对增高。
二、过敏性紫癜的常见原因
(一)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中,β溶血性链球菌是常见病原体,如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在感染后1-3周引发过敏性紫癜;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风疹病毒等感染也可能诱发,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易因病毒或细菌感染触发过敏性紫癜,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
(二)食物因素
某些食物可作为过敏原,常见的有鱼虾、蛋类、牛奶、坚果等,过敏体质人群食用后,免疫系统识别这些食物成分为外来抗原,引发免疫应答,导致血管炎症反应,儿童在添加辅食阶段或饮食结构特殊时,若摄入易过敏食物,发生过敏性紫癜的风险可能增加,例如婴儿过早添加海鲜类辅食可能增加过敏风险。
(三)药物因素
部分药物可引起过敏性紫癜,如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磺胺类药物等,用药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药物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引发超敏反应,导致血管炎症,成人在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且未注意监测过敏反应时可能发病,而儿童用药需更加谨慎,因为其药物代谢和免疫反应特点与成人不同。
(四)其他因素
花粉、昆虫叮咬、疫苗接种等也可能成为过敏原,诱发过敏性紫癜,环境中花粉等过敏原接触可能使过敏体质人群发病,昆虫叮咬后其唾液中的物质可能作为过敏原引发免疫反应,儿童户外活动较多,接触昆虫叮咬等情况相对更多,需留意相关风险,疫苗接种后个别人可能出现免疫相关的过敏反应从而诱发过敏性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