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脊髓炎恢复期在运动、感觉、膀胱直肠功能及神经电生理表现方面有不同恢复情况,运动功能从近端到远端肌力渐恢复,部分有肌张力异常;感觉平面下降,异常感觉改善;膀胱直肠功能逐步恢复;肌电图和诱发电位显示神经传导等功能渐恢复,且不同年龄患者恢复有差异,还需结合个体基础病等综合考量。
肌张力变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肌张力异常,如痉挛性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肌肉紧张度增加,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在小儿患者中,需密切关注肌张力情况,因为异常肌张力可能影响其运动发育,如导致步态异常等问题,若发现肌张力异常持续不缓解,可能需要进行康复干预来调整肌张力。
感觉功能方面
感觉平面下降:脊髓炎导致的感觉障碍平面会随恢复期进展逐渐下降。例如发病初期有明确感觉平面在胸6水平,经过几周或数月恢复期后,感觉平面可能下降至胸10水平等。不同年龄患者感觉平面下降的速度可能有差异,一般成人恢复相对稳定,儿童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感觉功能恢复的动态变化可能更受自身生长因素影响,但总体趋势是感觉平面逐渐向正常范围靠近。
感觉异常改善:患者常有的感觉异常,如麻木、疼痛等会逐渐减轻。以疼痛为例,部分患者恢复期疼痛症状会明显缓解,不过也有个体差异,有的患者可能仍会残留轻微疼痛,但程度较急性期明显减轻。对于女性患者,在感觉功能恢复过程中需关注自身身体变化,若感觉异常有特殊表现或恢复不佳,应及时就医。
膀胱和直肠功能方面
排尿功能恢复:急性脊髓炎可影响膀胱功能,恢复期患者排尿功能逐渐改善。部分患者能逐渐恢复自主排尿,表现为排尿反射逐渐恢复正常。但在恢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尿失禁或尿潴留反复的情况,儿童患者由于膀胱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排尿功能恢复可能更需关注,比如要注意观察儿童的排尿频次、尿量等情况,因为儿童的膀胱容量、神经调控等与成人不同,恢复过程中可能需要更细致的护理和监测。成人患者若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可能会影响膀胱功能恢复的速度和程度,需综合基础病情况进行管理。
排便功能恢复:直肠功能也会逐步恢复,便秘情况可能得到改善,排便逐渐趋于规律。对于老年患者,在排便功能恢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因为老年人肠道蠕动本身相对缓慢,脊髓炎恢复期的肠道功能恢复可能需要更多的饮食调整等辅助措施,比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等,以促进排便功能更好恢复,同时要避免因排便困难导致腹压增高等不良情况发生。
神经功能恢复的电生理表现
肌电图变化:在恢复期进行肌电图检查可发现,神经传导速度逐渐恢复,运动单位电位等指标也逐渐向正常范围靠近。例如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可能从急性期的减慢状态逐渐加快,提示神经的传导功能在恢复。不同年龄患者的肌电图变化速度有所不同,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处于不断发育完善阶段,肌电图恢复的动态过程可能更具自身特点,通过肌电图监测能更客观地了解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进程。
诱发电位改变:体感诱发电位等诱发电位检查也会显示相应变化,如潜伏期逐渐缩短,波幅逐渐增高,反映脊髓及周围神经的感觉传导功能在恢复。对于患有其他基础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如既往有脑血管病的患者,在急性脊髓炎恢复期进行诱发电位检查时,需结合既往病史综合判断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对本次脊髓炎后的神经功能恢复产生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