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降温可通过温水擦浴、冷敷、降低环境温度、增加散热等方式进行。温水擦浴用32-34℃温水擦大血管丰富部位,不同人群注意不同;冷敷有冰袋和湿毛巾冷敷,注意时间和儿童等情况;调节室内温度至22-24℃并通风;适当减少衣物被褥,鼓励多饮水促进散热,不同人群需注意调整。
一、温水擦浴
1.操作方法:准备32-34℃的温水,用毛巾浸湿后拧干,擦拭患者的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时间10-15分钟,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目的。对于儿童,要注意避免擦拭心前区、腹部等敏感部位。因为大血管丰富的部位血液循环快,擦拭后能更有效地散热,而儿童的特殊部位需要特别保护,防止引起不适。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各年龄段人群,但儿童需格外注意擦拭部位。成年人及较大儿童可以按照上述方法进行,而婴幼儿由于皮肤娇嫩,在温水擦浴时要更加轻柔,水温严格控制在32-34℃,避免擦伤皮肤。
二、冷敷
1.冰袋冷敷:将冰袋用毛巾包裹后,放置在额头、颈部两侧、腋窝等部位。每次冷敷时间不宜超过15-20分钟,以免局部冻伤。对于儿童,使用冰袋时要密切观察皮肤情况,若皮肤出现苍白、青紫等异常要立即停止冷敷。冰袋冷敷是利用冰的低温传导热量,降低局部温度,从而达到降温效果。但要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导致冻伤,尤其是儿童皮肤更薄更敏感。
2.湿毛巾冷敷:把毛巾浸泡在冷水中,拧干后敷在额头,每3-5分钟更换一次。这种方法相对温和,适用于对温度敏感或皮肤较为娇嫩的人群,如儿童和老年人。湿毛巾冷敷通过水分的蒸发和与皮肤的热交换来降温,对于低烧患者来说是一种较为安全的物理降温方式。
三、降低环境温度
1.调节室内温度: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2-24℃左右,可使用空调等设备调节。适宜的室内温度有助于患者身体散热,使体温逐渐下降。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室内温度的调节要兼顾其舒适度,儿童和老年人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要避免室内温度过低或过高。例如,儿童穿着相对较少,室内温度过低易导致着凉,而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温度的调节能力下降,要保持室内温度适中。
2.保持室内通风: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一般每天通风2-3次,每次15-30分钟。新鲜的空气有助于身体散热,降低体温。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吹风,尤其是对于低烧患者,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直接吹风可能会引起不适或加重病情。可以选择在通风时让患者处于室内相对避风的位置。
四、增加散热
1.适当减少衣物和被褥:根据患者的舒适度适当减少衣物和被褥,有利于身体散热。例如,成人可以穿着轻薄、透气的衣物,儿童要选择柔软、舒适且便于散热的衣物,避免穿着过厚过多。但要注意根据环境温度和患者的感受进行调整,防止因过度减少衣物而导致着凉。老年人身体代谢相对缓慢,对温度变化的感知可能不敏锐,在减少衣物和被褥时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其身体反应。
2.鼓励多饮水:让患者多饮用温水,每天保证摄入1500-2000ml左右的水分。多饮水可以促进汗液分泌,通过出汗来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的目的。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饮水量要适当调整,儿童由于新陈代谢快,需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但要注意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饮用过多引起不适;老年人要根据自身的肾脏功能等情况合理调整饮水量,防止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