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按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分别有不同CT影像表现。急性期通常24-48小时后渐现低密度影且有占位效应;亚急性期低密度影渐稳定,部分有脑回状强化;慢性期低密度影更明显伴萎缩改变,还可能有局部胶质增生,各期表现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相关且临床症状与之有关联。
一、急性期脑梗塞
1.发病时间:通常在发病24小时内,部分患者CT可能无明显异常表现,一般在发病24-48小时后逐渐显现特征性改变。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脑部生理结构特点,脑梗塞早期CT表现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基本病理基础相似,需密切结合临床症状动态观察。在老年患者中,因血管条件相对较差,更易发生脑梗塞,且早期CT识别可能相对困难,需注意与其他脑部病变鉴别。
2.密度改变:主要表现为低密度影。这是因为脑梗塞区域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细胞水肿,脑组织密度降低。其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呈楔形或扇形,基底靠近颅骨内板,尖端指向脑实质内。例如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的脑梗塞,常表现为颞叶、岛叶及额叶、顶叶部分区域的低密度影。
3.占位效应:较大范围的脑梗塞可出现占位效应,表现为病变区域脑组织肿胀,脑沟、脑裂变浅或消失,脑室受压变窄等。这是由于脑梗塞区域脑组织水肿,体积增大,占据颅内空间,导致颅内压力改变。对于婴幼儿脑梗塞患者,由于其颅骨尚未完全骨化,颅缝可部分代偿占位效应,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仍可出现脑沟变浅等表现;妊娠期女性发生脑梗塞时,需特别注意占位效应可能对胎儿及自身产生的影响,及时评估病情。
二、亚急性期脑梗塞
1.密度变化:发病后数天至数周,低密度影可能逐渐趋于稳定,部分患者低密度影范围可能有所局限。此时,脑组织水肿逐渐减轻,但坏死组织开始被吸收,CT上低密度影的边界可能相对清楚一些。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亚急性期脑梗塞的恢复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其CT表现可能与基础疾病控制情况相关,基础疾病控制不佳者可能低密度影吸收相对缓慢。
2.强化表现:部分患者在亚急性期可出现脑回状强化。这是因为缺血区血管通透性增加,对比剂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导致病变区域出现强化现象。在儿童亚急性期脑梗塞中,由于儿童的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强化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结合儿童自身特点进行判断;对于老年患者,若合并血管炎等疾病,亚急性期脑梗塞的强化表现可能更为复杂,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三、慢性期脑梗塞
1.密度改变:发病数周后进入慢性期,脑梗塞区域脑组织进一步软化、萎缩,低密度影更加明显,且范围相对固定。此时病变区域脑组织体积缩小,脑沟增宽、脑室扩大等萎缩性改变逐渐显现。在老年慢性脑梗塞患者中,常合并脑萎缩等退行性改变,其CT表现可能与单纯脑梗塞的慢性期表现相互叠加,使诊断和病情评估更为复杂;对于年轻患者,若脑梗塞病因明确且得到有效控制,慢性期的萎缩改变可能相对较轻,但仍需定期进行CT随访观察脑组织的变化情况。
2.其他改变:慢性期可能出现局部胶质增生等改变,在CT上可能表现为病变区域密度与周围脑组织略有不同,但一般不如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典型。同时,慢性脑梗塞患者可能因长期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功能障碍,如认知功能减退、肢体运动障碍等,这些临床症状与CT上的慢性改变有一定关联,在临床评估中需要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