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右下腹痛的原因众多,妇科方面有右侧输卵管炎或输卵管妊娠、右侧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破裂、子宫内膜异位症;外科方面有急性阑尾炎、右侧输尿管结石;肠道方面有右侧结肠炎、右侧结肠肿瘤,不同原因有不同症状表现及相关诱发因素等,可通过相应检查协助诊断。
一、妇科相关原因
1.右侧输卵管炎或输卵管妊娠(宫外孕)
输卵管炎多因病原体感染引起,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炎症可导致输卵管充血、水肿,引起右下腹痛,常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发热等症状。对于输卵管妊娠,受精卵在右侧输卵管着床发育,随着胚胎增大,可引起右下腹痛,多为隐痛或酸胀感,若发生输卵管妊娠破裂,会出现突发的右下腹部撕裂样疼痛,伴有阴道出血,严重时可导致休克。这种情况在有停经史的女性中更需警惕,通过血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超声检查等可协助诊断。在育龄期有性生活且月经推迟的女性中较为常见,生活中不注意个人卫生、有不洁性生活史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2.右侧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破裂
右侧卵巢囊肿蒂扭转多见于有卵巢囊肿的女性,当体位突然改变或妊娠期、产褥期子宫位置改变时,可导致卵巢囊肿蒂扭转,引起右下腹部剧烈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卵巢囊肿破裂可因外力撞击、疾病等原因引起,破裂后囊内液体刺激腹膜,也会出现右下腹痛,伴有腹部压痛、反跳痛等表现。超声检查可发现右侧卵巢囊肿的异常情况,在有卵巢囊肿病史的女性中易发,剧烈运动等可能诱发蒂扭转或破裂。
3.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当异位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右侧盆腔等部位时,可在经期出现右下腹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还可能伴有月经失调、性交痛等症状。该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与遗传、免疫、炎症等因素有关,生活中压力过大、月经期间剧烈运动等可能影响病情。
二、外科相关原因
1.急性阑尾炎
典型的急性阑尾炎初期常表现为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阑尾管腔阻塞,细菌入侵繁殖引起炎症。青少年及中青年较为常见,饮食不规律、饭后剧烈运动等可能增加患急性阑尾炎的风险。通过体格检查(右下腹麦氏点压痛)、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可辅助诊断。
2.右侧输尿管结石
右侧输尿管结石可引起右下腹部剧烈绞痛,疼痛可向会阴部放射,同时伴有血尿、尿频、尿急等症状。这是由于结石在输尿管内移动,刺激输尿管平滑肌痉挛所致。在男性及中老年人群中相对常见,饮水过少、尿液中矿物质浓度过高是常见的诱发因素,通过超声、尿常规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三、肠道相关原因
1.右侧结肠炎
右侧结肠炎可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也可能与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表现为右下腹痛,常伴有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饮食不洁、肠道菌群失调等可能诱发右侧结肠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病因导致的结肠炎在症状表现和治疗上有一定差异,通过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等可明确结肠炎的类型及严重程度。
2.右侧结肠肿瘤
右侧结肠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右下腹痛,伴有大便习惯改变、便血、腹部肿块等表现。中老年人群相对高发,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右侧结肠肿瘤的发病风险,通过结肠镜、肿瘤标志物等检查有助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