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分急性期、恢复期、慢性期,急性期开展良肢位摆放及患侧肢体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恢复期有物理治疗的平衡与步行训练、作业治疗的日常生活活动及手功能训练,言语障碍者行针对性言语治疗,慢性期巩固效果提升自理与适应能力并关注心理等促进身心健康功能恢复。
一、脑卒中的定义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因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引发脑组织损伤。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如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如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患者常出现偏瘫、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症状。
二、偏瘫患者的康复计划
(一)急性期康复(发病1-2周内)
1.良肢位摆放:根据患者病情,正确摆放肢体位置,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例如,患侧卧位时,头部用枕头舒适支撑,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前屈约90°,患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略屈曲;仰卧位时,头部垫枕不宜过高,患侧肩部下方垫枕使上肢前伸,患侧髋关节下垫枕防止下肢外旋,膝关节下垫薄枕保持微屈;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置于胸前的枕头上,患侧下肢屈曲置于健侧下肢前方的枕头上。
2.关节活动度训练:由治疗师或家属协助进行患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如肩、肘、腕、指关节及髋、膝、踝关节等的屈伸、旋转等活动,维持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僵硬,每天可进行2-3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10次,活动幅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准,需充分考虑患者年龄、基础病史等因素,避免因过度活动导致损伤。
(二)恢复期康复(发病2周后至6个月内)
1.物理治疗
平衡训练:根据患者平衡能力选择不同训练方式,从静态平衡(坐位或站位下保持身体稳定)开始,逐步过渡到动态平衡(如坐位或站位下的重心转移、移步等)。对于老年患者或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平衡训练需更加谨慎,可借助平衡训练器械辅助,确保训练安全。
步行训练:在患者具备一定平衡能力后进行步行训练,包括扶持步行、借助步行辅助器具(如拐杖、助行器等)步行,逐步过渡到独立步行。训练过程中要关注患者下肢力量恢复情况及步态是否正常,若有异常需及时调整训练方法。
2.作业治疗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训练,提高患者自理能力。例如,训练患者用患手穿衣时,可先从简单的衣物开始,逐步增加难度,充分考虑患者手部功能恢复程度及生活习惯对训练的影响,帮助患者重新融入日常生活。
手功能训练:通过抓握、捏取等动作训练,促进患手功能恢复,可利用握力球、积木等工具进行训练,根据患者手部力量恢复情况调整训练强度和工具难度。
3.言语治疗(若存在言语障碍):对于有言语障碍的偏瘫患者,进行言语功能评估后,针对性开展训练,如发音训练、词汇理解与表达训练、吞咽功能训练(若合并吞咽障碍)等,训练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结合患者年龄、语言基础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
(三)慢性期康复(发病6个月后)
此阶段康复重点在于巩固前期康复效果,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康复训练强度和内容,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参与简单的社交活动,同时持续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存在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患者,可配合心理干预措施,全面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功能恢复,需综合考虑患者长期的健康维护及生活质量提升等多方面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长期康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