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支气管炎在病程与临床表现上有别,急性起病急病程短先有上感症状后咳嗽等,慢性反复发作持续多年有相应症状;病理机制急性多由病毒细菌感染致气道黏膜急性炎症,慢性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气管支气管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影像学急性大多正常或肺纹理增粗,慢性有肺纹理改变及肺气肿征象;治疗急性对症和病因治疗,慢性发作期控制感染等症状缓解期防复发;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妊娠期有不同考虑;预后急性多数可愈少数转慢性,慢性积极控制可延缓进展否则预后差。
一、病程与临床表现
1.急性支气管炎:病程通常在3周以内,起病较急,先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出现咳嗽,初期为干咳,继而有痰,可伴有发热、乏力、鼻塞、流涕等,咳嗽一般持续7-10天,部分患者可能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
2.慢性支气管炎:以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特征,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以上,病程长且迁延,急性发作时症状加重,表现为咳嗽加剧、咳痰量增多、痰液性质改变(如白色黏液痰转为黄色脓痰等)、喘息明显等。
二、病理机制
1.急性支气管炎:多由病毒(如鼻病毒、流感病毒等)或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引起,气道黏膜呈急性炎症,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加,炎症修复较快,及时治疗多可恢复正常;
2.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由吸烟、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因素、免疫功能紊乱、气道高反应性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所致,病理表现为支气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增生及鳞状上皮化生,黏液腺肥大、增生,分泌亢进,管壁充血,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等,气道结构和功能持续受损。
三、影像学表现
1.急性支气管炎:胸部X线检查大多正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
2.慢性支气管炎:X线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较明显,病情进展可出现肺气肿征象(如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膈低平,两肺透亮度增加等)。
四、治疗原则
1.急性支气管炎: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病毒感染所致以对症治疗为主(止咳、祛痰、退热等),细菌感染可选用合适抗生素,规范治疗预后较好;
2.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控制感染、祛痰、镇咳、平喘,缓解期增强体质、预防复发(如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颗粒、加强锻炼等),防治病情进展。
五、特殊人群考虑
1.儿童:儿童急性支气管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需观察病情变化,优先非药物干预(适当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避免盲目用镇咳药;儿童慢性支气管炎少见,多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相关,需关注生长发育,加强护理,预防呼吸道感染复发;
2.老年人:老年人急性支气管炎感染后病情进展快,需密切监测体温、呼吸等;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肺功能减退,急性发作易出现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缓解期注重肺功能维护(指导正确呼吸锻炼等),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3.妊娠期女性:急性支气管炎治疗需兼顾胎儿安全,用药谨慎;慢性支气管炎妊娠期女性需避免接触诱发因素,减少急性发作对母婴影响。
六、预后情况
1.急性支气管炎:多数经及时有效治疗可痊愈,预后良好,少数体质弱或治疗不及时者可发展为慢性支气管炎;
2.慢性支气管炎:积极控制危险因素、规范治疗急性发作期可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若病情持续进展可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预后相对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