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预防要保暖防护(穿戴厚保暖衣物减少皮肤暴露,避免低温潮湿环境,如冬季外出选防风防水装备等)、适度活动(适当体育活动促循环,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液);轻度未破溃者可将受冻部放37-39℃温水浸泡复温,后外用促进血液循环药物;中重度及破溃有感染迹象要外用抗生素软膏抗感染,严重等需就医;儿童皮肤薄嫩更易长冻疮,家长要加强护理;老年人恢复差要全面保暖,必要时尽早就诊;糖尿病患者皮肤抵抗力差要格外保暖、监测皮肤状况;女性可加强局部保湿并兼顾保暖衣物美观与保暖性。
一、预防措施
1.保暖防护:在寒冷环境中,应穿戴厚且保暖的衣物,如羽绒服、厚围巾、手套、厚袜子等,减少皮肤暴露于寒冷环境的面积,尤其注意手部、足部、耳部等易发生冻疮部位的保暖,保持身体温暖干燥,避免长时间处于低温潮湿环境。例如,冬季外出时可选择防风防水的保暖装备,骑车时佩戴护耳和手套等。
2.适度活动:适当进行体育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如每天进行适量的慢跑、跳绳等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液,避免因汗液蒸发带走热量导致局部温度降低而引发冻疮。
二、轻度冻疮治疗
1.复温处理:对于轻度未破溃的冻疮,可将受冻部位置于37~39℃的温水中浸泡,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5~20分钟左右,通过温水复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恢复,但需注意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2.局部用药:复温后可外用具有促进血液循环作用的药物,如维生素E软膏,其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冻疮引起的不适;也可使用肝素钠软膏等,这类药物有助于减轻冻疮部位的肿胀、促进受损组织修复。
三、中重度及破溃冻疮处理
1.抗感染处理:若冻疮部位出现破溃、感染迹象,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软膏进行抗感染治疗,防止感染进一步加重。但需注意,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使用抗生素软膏时应谨慎,严格遵循皮肤状况及医生建议使用。
2.就医评估:对于症状较严重、出现水疱破裂、大面积溃烂或伴有剧烈疼痛、发热等全身症状的冻疮患者,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专业的创面处理及综合治疗,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口服药物等进一步干预。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薄嫩,血液循环相对较弱,更易发生冻疮。家长应加强儿童的保暖护理,确保儿童穿戴合适的保暖衣物,避免长时间在寒冷环境中玩耍,一旦发现儿童有冻疮迹象,应及时采取复温及局部温和护理措施,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且儿童冻疮后恢复相对较慢,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老年人:老年人血液循环功能减退,皮肤新陈代谢较慢,发生冻疮后恢复能力较差,且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因此,老年人在寒冷季节更要注重全面保暖,可适当增加衣物厚度,若已发生冻疮,应更积极地采取复温及局部护理措施,必要时尽早就诊,防止冻疮加重引发感染等并发症。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外周神经病变及血管病变,皮肤抵抗力下降,冻疮后更易发生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需格外注意保暖,保持皮肤清洁,一旦出现冻疮应及时处理,密切监测冻疮部位皮肤状况,如出现感染等异常情况需立即就医,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冻疮治疗。
4.女性:女性在寒冷季节相对更易受冻疮困扰,除常规保暖外,可注意加强局部皮肤的保湿,如使用温和的保湿霜保持皮肤滋润,减少因皮肤干燥导致的冻疮发生风险,同时女性在选择保暖衣物时可兼顾美观与保暖性,确保身体各部位得到有效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