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温有不同范围,不到36度不属于低烧。其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与年龄、生活方式有关,病理性涉甲状腺功能减退、严重感染、低血糖等。一般人群应脱离寒冷环境保暖等,儿童要特注意保暖及观察异常表现,老年人要关注基础病并调整环境等,体温持续偏低或伴不适需就医。
一、正常体温范围及低烧界定
正常人体温一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口腔温度正常范围约为36.3-37.2℃,直肠温度稍高,约36.5-37.7℃,腋下温度正常范围是36-37℃。通常来说,低烧指的是口腔温度在37.3-38℃,腋下温度在37.1-37.9℃,所以不到36度不属于低烧范畴。
二、体温低于36度的可能情况及影响因素
(一)生理性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易受环境影响,比如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更差,在环境温度较低时,容易出现体温低于36度的情况。婴幼儿的代谢相对较慢,若穿着过少或处于寒冷环境中,也可能导致体温偏低。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基础代谢率降低,体温调节功能也有所下降,在寒冷环境下或活动量过少时,更易出现体温偏低至不到36度的情况。
2.生活方式因素
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比如在寒冷的户外待的时间过长,没有做好保暖措施,人体散热增加,可能使体温降到不到36度。
过量运动后未及时保暖:剧烈运动后人体会通过出汗散热,若之后没有及时添加衣物,热量散失过快,也可能出现体温低于36度的现象。
(二)病理性因素
1.疾病影响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从而出现体温偏低的情况,可能表现为不到36度。同时还可能伴有乏力、畏寒、浮肿等症状。
严重感染:某些严重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等,可能影响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导致体温偏低,除体温低于36度外,还可能伴有精神萎靡、心率加快等中毒症状。
低血糖:重度低血糖时,机体的能量代谢紊乱,可能影响体温调节,出现体温降低至不到36度的情况,同时常伴有出汗、心慌、饥饿感等表现。
三、体温低于36度时的应对措施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一般人群应对
若因生理性因素导致体温低于36度,应及时脱离寒冷环境,适当增添衣物,通过保暖来提升体温。比如在寒冷环境中工作或活动时,要穿上足够厚的保暖衣物,必要时可进入温暖的室内。
对于因生活方式引起的体温偏低,要调整生活方式,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运动后及时添加衣物,保持身体温暖。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新生儿和婴幼儿体温低于36度时,家长要特别注意保暖,可使用温暖的襁褓包裹,但要注意不要包裹过紧影响呼吸。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若伴有嗜睡、拒奶等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因为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病情变化较快,体温过低可能是疾病的危险信号。
儿童处于寒冷环境导致体温偏低时,除了保暖,还应尽量让儿童处于温暖、舒适的室内环境,并且要注意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5℃左右较为合适。
2.老年人
老年人体温低于36度时,要注意保暖的同时,要关注其基础疾病情况。如果老年人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体温过低可能会加重病情。要帮助老年人调整居住环境温度,保持在舒适范围,同时鼓励老年人适当进行一些轻度的活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如果体温持续偏低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