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脑梗塞有一般症状如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不同血管堵塞有相应不同症状;治疗分急性期和康复期,急性期有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及控制危险因素等,康复期包括早期和长期康复,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
一、突发性脑梗塞的症状
1.一般症状
头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可能是由于脑血管堵塞后颅内压变化等因素引起,头痛程度可轻可重,有的患者表现为剧烈头痛,有的则是较为轻微的胀痛等。
头晕:头晕是常见症状之一,患者会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有旋转感或不稳感,这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平衡觉等相关神经功能有关。
肢体麻木无力:一侧肢体出现麻木、无力,比如单侧手臂或腿部感觉麻木,拿东西不稳、抬举困难等,这是因为脑部血管病变影响了对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的神经传导。例如,患者可能发现自己拿不住筷子,或者走路时一侧下肢无力,容易摔倒。
言语不清:表现为说话含糊不清,吐字困难,这是由于脑部语言中枢相关区域受到影响,导致语言表达功能出现障碍。
2.不同血管堵塞相关症状
大脑中动脉堵塞: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优势半球受累时还可出现失语症。
椎-基底动脉堵塞: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严重时可出现昏迷、四肢瘫痪等。
二、突发性脑梗塞的治疗
1.急性期治疗
静脉溶栓:在发病4.5小时内(部分情况可延长至6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通过使用溶栓药物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恢复脑部血液供应,如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物。
血管内治疗: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在发病6-24小时内等合适时间窗可考虑血管内治疗,包括机械取栓等,通过介入的方法将堵塞血管内的血栓取出,恢复血管通畅。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有助于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改善脑循环治疗:使用扩张血管等药物来改善脑部的血液灌注,例如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等。
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如果患者有高血压,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控制血压,一般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对于老年患者,血压不宜降得过低,以免导致脑灌注不足。
糖尿病:有糖尿病的患者要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药物等方式将血糖控制在合理水平,因为高血糖会加重脑梗塞的病情,影响预后。
高血脂:对于高血脂患者,要使用降脂药物等控制血脂水平,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康复训练,如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对于言语不清的患者,进行言语康复训练,如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等。
长期康复: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坚持进行,同时家属也需要配合,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条件。例如,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注意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拍背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比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年轻患者可能可以承受相对强度较大的康复训练,但也需要根据其身体恢复情况合理安排。对于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在控制基础病的前提下进行康复训练,避免因康复训练导致基础病病情波动而影响整体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