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的发病因素多样,主要包括病原体感染(外源性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内源性病原体来自阴道内微生物群,阴道菌群失调易引发)、性生活相关因素(性生活活跃、性卫生不良增加发病风险)、子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手术操作损伤及术后护理不当可致感染)、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如阑尾炎、腹膜炎可蔓延引发盆腔炎)以及其他因素(年轻女性因生理特点易发病,免疫力低下人群也易患病)。
一、病原体感染
1.外源性病原体: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感染后,其可侵袭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淋病奈瑟菌则对柱状上皮及移行上皮有亲和力,易侵犯宫颈、尿道等部位,进而蔓延至盆腔,引发盆腔炎。年轻女性性生活活跃,且宫颈柱状上皮生理性向外移位,使柱状上皮对病原体更敏感,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2.内源性病原体:来自原寄居于阴道内的微生物群,包括需氧菌及厌氧菌,可单独感染,但通常是混合感染。需氧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多种毒素和酶,破坏组织细胞,导致炎症。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其感染的特点是容易形成脓肿,且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与需氧菌不同。有阴道菌群失调病史的女性,如长期使用抗生素、过度阴道冲洗等,破坏了阴道的微生态平衡,内源性病原体易大量繁殖,引发盆腔炎。
二、性生活相关因素
1.性生活活跃:性活动频繁、多个性伴侣等情况会增加盆腔炎的发病风险。性生活时,病原体更容易进入女性生殖道。初次性交年龄小的女性,其生殖道发育可能尚未完全成熟,防御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2.性卫生不良:经期性交、使用不洁月经垫等,均可使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炎症。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剥脱形成创面,且宫颈口微微张开,此时细菌容易上行感染至盆腔。另外,性生活前后不注意清洗外生殖器,也会增加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三、子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1.手术操作损伤: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等,由于手术器械需要经过阴道、宫颈进入宫腔,若手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前已有生殖道感染,手术可将细菌带入宫腔,引起感染。手术过程中对子宫内膜、输卵管等组织的损伤,也为病原体的侵入和繁殖创造了条件。
2.术后护理不当:术后不注意个人卫生,过早性生活等,会影响手术创口的愈合,增加感染的几率。例如,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内膜需要一段时间来修复,若在此期间发生性生活,病原体容易在受损的子宫内膜处生长繁殖,引发炎症。
四、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1.阑尾炎:阑尾与右侧输卵管和卵巢相邻,当阑尾发生炎症时,炎症可直接蔓延至右侧盆腔,引起右侧输卵管炎、卵巢炎等。如果阑尾穿孔,炎症范围会更广,波及双侧盆腔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2.腹膜炎:严重的腹膜炎可累及盆腔脏器,导致盆腔炎。腹膜炎多由胃肠道穿孔、腹腔内感染等引起,炎症渗出物可积聚在盆腔,刺激盆腔组织,引发炎症反应。
五、其他因素
1.年龄:年轻女性更容易发生盆腔炎,可能与年轻女性性生活活跃、宫颈柱状上皮生理性向外移位、局部防御功能较差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性生活频率相对降低,生殖道的防御功能也可能有所增强,盆腔炎的发病风险会逐渐下降。
2.免疫力低下:长期患有慢性疾病、营养不良、过度劳累、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盆腔炎。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感染盆腔炎的几率明显高于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