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外阴瘙痒原因有局部因素(感染、局部皮肤病变、过敏)和全身因素(糖尿病、黄疸、维生素缺乏),针对性处理包括保持外阴清洁干燥(不同年龄注意事项及生活方式)和针对病因治疗(感染、局部皮肤病变、过敏、全身因素的对应治疗),特殊人群(妊娠期、哺乳期、老年女性)外阴瘙痒有不同提示。
一、寻找外阴瘙痒原因
女性外阴瘙痒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有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包括:
感染因素:如念珠菌性阴道炎,白色念珠菌感染可导致外阴瘙痒、白带增多呈豆腐渣样等症状,相关研究显示,在女性阴道炎患者中,念珠菌性阴道炎占比较高;滴虫性阴道炎也是常见原因,阴道毛滴虫感染会引起外阴瘙痒、泡沫样白带等;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内菌群失调,厌氧菌等增多可引发外阴瘙痒,伴有鱼腥味白带。
局部皮肤病变:外阴湿疹可导致外阴瘙痒、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疹;外阴硬化性苔藓,主要表现为外阴皮肤变白、瘙痒等,病情严重时可影响外阴外观和功能。
过敏因素:对卫生巾、避孕套、化纤内裤等过敏,接触后可出现外阴瘙痒、红肿等过敏反应。
全身因素包括: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尿液中含糖量增加,刺激外阴皮肤,容易引起外阴瘙痒,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外阴瘙痒的概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黄疸:肝胆疾病导致胆红素升高,会引起全身皮肤瘙痒,也可能累及外阴。
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A、维生素B族缺乏,可引起皮肤干燥、瘙痒,包括外阴部位。
二、针对性处理方法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年龄方面:不同年龄女性都应注意,青春期女性新陈代谢旺盛,更要注意外阴清洁;育龄期女性性生活、月经等因素增加感染风险,需尤其注意;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外阴皮肤黏膜变薄,更要轻柔清洁,避免过度刺激。
生活方式:每日用清水清洗外阴,不要用肥皂或刺激性洗液,清洗时要从前向后冲洗,保持外阴清洁。要选择棉质、宽松的内裤,勤换内裤,换洗的内裤要在阳光下暴晒,以达到杀菌的作用。
针对病因治疗
感染因素:如果是念珠菌性阴道炎,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真菌药物;滴虫性阴道炎需使用抗滴虫药物;细菌性阴道病则使用抗厌氧菌药物。
局部皮肤病变:外阴湿疹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药物治疗;外阴硬化性苔藓可使用丙酸睾酮等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诊。
过敏因素:首先要远离过敏原,如更换不过敏的卫生巾、内裤等,然后可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等缓解瘙痒症状。
全身因素: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减少外阴瘙痒的发生;黄疸患者需治疗肝胆疾病,降低胆红素水平;维生素缺乏者要补充相应的维生素,如口服维生素A、复合维生素B等。
三、特殊人群提示
妊娠期女性:外阴瘙痒时要特别注意,不能随意自行用药,因为很多药物可能会影响胎儿发育。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方法进行处理,同时要保持外阴清洁,穿着宽松内裤。
哺乳期女性:外阴瘙痒时用药需谨慎,有些药物可通过乳汁影响婴儿,所以在选择药物治疗时要告知医生正在哺乳期,医生会选择哺乳期相对安全的药物,并且要注意用药期间的乳汁处理等问题,如有些药物可能需要暂停哺乳一段时间等。
老年女性:由于老年女性外阴皮肤黏膜萎缩等特点,在处理外阴瘙痒时,要更加轻柔操作,避免损伤皮肤。同时要积极排查全身因素,如糖尿病等,因为老年女性全身疾病发生率相对较高,及时发现并处理全身疾病有助于缓解外阴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