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又称脑卒中、脑血管意外,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梗属缺血性脑卒中范畴,二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及不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上有差异,缺血性脑梗强调早期再灌注等治疗,出血性中风主要是降颅压等,不同人群需针对性处理及防控基础病以降低复发风险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中风:又称脑卒中、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血管狭窄或闭塞,血流受阻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出血性脑卒中则是脑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压迫周围脑组织。
2.脑梗:全称脑梗死,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的范畴,是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产生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主要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
二、临床表现差异
1.缺血性脑梗: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如单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利等,症状常在数小时或1-2天达到高峰,症状相对进展较缓慢,根据梗死部位不同,表现多样,如累及运动区可出现对侧肢体偏瘫等。
2.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多在活动中起病,常见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发病急骤,常出现头痛、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等,病情进展较快,症状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1.缺血性脑梗:头颅CT在发病24-48小时内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头颅MRI早期即可发现脑梗死病灶,尤其是DWI(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对早期脑梗死诊断敏感性高,能更早发现缺血半暗带。
2.出血性中风:头颅CT表现为高密度病灶,可明确出血部位、出血量等情况。
四、治疗原则区别
1.缺血性脑梗:强调早期再灌注治疗,如符合溶栓指征可选用溶栓药物(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阿替普酶等;还可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可考虑血管内介入治疗等。
2.出血性中风:主要是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防止再出血等,根据出血量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清除血肿等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群:老年中风或脑梗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各项指标,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恢复相对较慢,且容易出现并发症。
2.儿童人群:儿童中风或脑梗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高度重视,其病因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等有关,治疗上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积极寻找病因并针对性处理,康复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心理和身体双重恢复。
3.女性人群:女性中风或脑梗患者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需关注激素水平变化对病情的可能影响,在治疗和康复中要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如妊娠相关的脑血管问题等需特别评估和处理,心理方面可能因疾病带来更大的焦虑等情绪,需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
4.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中风或脑梗患者,在后续治疗中要严格控制基础病,如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水平,以减少再次发生中风或脑梗的风险,同时定期进行相关指标的监测和健康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