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紫癜常见原因包括血管性(如老年性因皮肤胶原等减少致脆性增加、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小板性(如特发性自身免疫异常致血小板破坏、药物性因长期服药影响)、凝血功能障碍性(如维生素K缺乏或肝病致凝血因子合成等异常),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应对分针对病因治疗(血管性避外伤用改善通透性药等,血小板性依情况治或停可疑药,凝血障碍补维生素K等肝病相关治基础病)和一般护理(休息、清洁皮肤等),特殊人群要避免外伤、定期体检、谨慎用药。
一、常见原因及机制
(一)血管性紫癜
1.老年性紫癜:老年人皮肤胶原、弹性纤维减少,血管脆性增加,暴露部位(如手臂、手背)受轻微摩擦等刺激后易出现紫癜,因皮肤血管脆弱,微小损伤即可致红细胞外渗。
2.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血管壁结构异常,导致皮肤和黏膜处毛细血管、小动脉及小静脉扩张,易破裂出血形成紫癜,好发于老年人中携带相关基因者。
(二)血小板性紫癜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老年人中自身免疫机制异常,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降低,出现皮肤紫癜,常伴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表现。
2.药物性血小板减少:部分老年人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通过免疫或非免疫机制影响血小板生成或破坏。
(三)凝血功能障碍性紫癜
1.维生素K缺乏:老年人饮食摄入不足、肠道吸收障碍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可导致维生素K缺乏,影响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紫癜。
2.肝病相关凝血障碍:老年肝病患者肝功能受损,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同时可能伴有脾功能亢进致血小板减少,双重因素易引发紫癜。
二、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老年人近期外伤史、用药史、基础疾病史(如肝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家族出血性疾病史等,对判断紫癜原因至关重要。
(二)体格检查
观察紫癜分布、形态、大小,检查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关节出血等其他出血表现,评估皮肤血管弹性及有无肝脾肿大等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测血小板计数,判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评估凝血功能是否异常。
3.血管功能检测:如毛细血管脆性试验等,辅助判断血管性紫癜。
三、应对措施
(一)针对病因治疗
1.血管性紫癜:避免皮肤外伤,可使用改善血管通透性药物(如维生素C等),但需基于循证依据合理选择。
2.血小板性紫癜:若为ITP,可根据病情考虑使用免疫球蛋白等治疗;药物性血小板减少需停用相关可疑药物。
3.凝血功能障碍性紫癜:维生素K缺乏者补充维生素K;肝病相关凝血障碍需治疗基础肝病,补充凝血因子等。
(二)一般护理
老年人应注意休息,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紫癜部位破损继发感染。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出血的耐受性差,需特别注意:
1.避免外伤:行动时小心磕碰,选择合适的防滑鞋具,减少皮肤受创风险,因血管或凝血功能异常时,轻微外伤易加重紫癜。
2.定期体检:建议老年人定期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早期发现凝血或血小板异常等问题,及时干预。
3.用药谨慎:避免自行滥用可能影响血小板或凝血功能的药物,用药前咨询医生,尤其长期用药者需监测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