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是因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致面部肌肉运动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感染、非感染性炎症、外伤等可致病因,有面部肌肉运动障碍等临床表现,通过体格检查、电生理及影像学等检查诊断,早期用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后康复治疗,大多数患者经及时有效治疗康复较好,少数病情重、治疗不及时或有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
病因方面
感染因素: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感染面神经,引发面神经的炎症反应。例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时,可累及面神经,导致周围性面瘫,这种情况在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更易发生,如老年人、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导致免疫力下降者。
非感染性炎症:如贝尔面瘫,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面神经受压、免疫反应等有关,青壮年相对多见,部分患者发病前有受凉、劳累等情况,生活方式不规律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外伤:面部外伤,如颅底骨折、面部切割伤等,可能直接损伤面神经,从而引起周围性面瘫,有明确面部外伤史的人群需警惕该病发生。
临床表现
面部肌肉运动障碍:患者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现象;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气和吹口哨时漏气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方案。例如,儿童患者在康复训练时需考虑其配合度等情况,要采用更有趣、适合儿童的方式进行康复指导;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时需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患者面部肌肉的运动情况,如上述提到的额纹、闭眼、口角等表现来初步判断是否为周围性面瘫。
辅助检查:
电生理检查:如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可帮助判断面神经受损的程度和部位,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例如,通过检测面神经传导速度,可以了解神经冲动传导的情况,若传导速度减慢,提示面神经可能存在损伤。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面神经传导速度可能有一定差异,医生会结合具体年龄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有助于排除颅内病变等引起的继发性周围性面瘫,对于有头痛、呕吐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尤为重要。
治疗原则
早期治疗:早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如符合使用糖皮质激素的适应证,可考虑使用,但需注意其可能的副作用,尤其是对于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权衡利弊。同时,可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B12等,促进面神经的修复。
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可进行康复治疗,如面部肌肉的按摩、理疗、表情肌的训练等,帮助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康复治疗需要长期坚持,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的康复训练需要家长积极配合,采用游戏化等方式引导患者进行训练;对于生活方式较为sedentary(久坐)的患者,在康复训练时要增加训练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鼓励其坚持训练。
预后情况
大多数周围性面瘫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康复,预后较好。一般来说,贝尔面瘫患者在数周或数月内可逐渐恢复,预后良好率较高。但如果病情较重、治疗不及时或存在其他基础疾病等情况,预后可能较差,部分患者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面部肌肉功能障碍。年龄较大、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相对预后可能稍差一些,而年轻、基础健康状况良好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