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麻痹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病,发病原因多样,临床表现有单侧或双侧面部受累表现,诊断靠体格检查和电生理检查,治疗有药物和康复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发病原因
感染性病变: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引起,此外,如脑膜炎、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等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引发面神经麻痹,感染导致面神经出现炎性反应、水肿,进而受压。
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迷路炎等,这些耳部疾病可直接侵犯面神经,导致面神经功能异常。
自身免疫反应:机体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面神经,引发免疫性炎症,影响面神经的正常功能。
神经源性:脑血管病、颅内肿瘤等神经系统病变可能累及面神经通路,导致面神经麻痹。
创伤性:面部受到外伤,如车祸伤、手术损伤等,可能直接损伤面神经,引起面神经麻痹。
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等,可导致面神经受损,引发麻痹。
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可引起面神经的营养代谢障碍,从而导致面神经麻痹。
临床表现
单侧面部受累:患者往往突然出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贝尔现象;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气和吹口哨时漏气等。
双侧面部受累:较少见,可出现双侧面部的上述表现,严重时可影响进食、言语等功能。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面部肌肉的运动情况,如额纹、眼裂、鼻唇沟、口角等部位的表现,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面神经麻痹及病变的大致程度。
电生理检查:常用的有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肌电图等,可帮助评估面神经受损的程度和预后,例如通过测定面神经传导速度,若传导速度减慢,提示面神经存在脱髓鞘改变等情况。
治疗与康复
药物治疗:早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减轻面神经的炎性水肿;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针对病毒感染因素进行治疗;还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促进面神经的修复。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发病急性期过后,可采用超短波、低中频电疗、激光、药物导入等物理治疗方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面部表情肌训练:患者可对着镜子进行皱眉、闭眼、耸鼻、示齿、努嘴、鼓腮等动作的训练,每日数次,每次数分钟,有助于促进面部表情肌功能的恢复。
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面神经麻痹时,需格外注意护理。由于儿童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面部症状及进食、言语等情况。在康复训练时,要根据儿童的配合程度适当调整训练方式和强度,以游戏化等轻松的方式引导儿童进行面部肌肉训练,同时要注意保证儿童的营养摄入,促进神经修复。
成年人:成年人患面神经麻痹后,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劳累、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按时用药和进行康复操作,同时要注意心理调节,面神经麻痹可能会对患者的外貌产生一定影响,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老年人:老年人患面神经麻痹时,要充分考虑其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眼部护理,由于眼裂闭合不全,容易发生眼部感染,可使用眼罩等保护眼睛,白天可使用眼药水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