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损伤可从损伤原因、损伤程度、解剖部位分类,按损伤原因分牵拉伤、切割伤、压迫伤、火器伤、缺血性损伤;按损伤程度分神经失用、轴突断裂、神经断裂;按解剖部位分脑神经损伤和脊神经损伤,不同分类下有不同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按损伤原因分类
牵拉伤:多因肢体被暴力牵拉所致,例如上肢被过度外展、外旋时易发生臂丛神经的牵拉伤。在生活或工作中,意外的强力牵拉动作都可能引发此类损伤,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发生,若发生在儿童,因其骨骼、肌肉等组织发育尚未成熟,损伤后恢复可能相对复杂些;对于从事体力劳动或运动爱好者,由于肢体活动幅度较大,相对更易出现牵拉伤。
切割伤:如刀、玻璃等锐器直接切割神经导致损伤。这种损伤在日常生活中接触锐器的场景下可能发生,不同年龄段、性别均可出现,若为儿童发生切割伤,需格外注意伤口清洁及预防感染等情况,因为儿童自身抵抗力相对较弱。
压迫伤:长期受压迫可导致神经损伤,例如长时间俯卧位时肘部受压可引起尺神经压迫伤;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的慢性压迫性损伤,这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神经组织内山梨醇积聚等代谢紊乱有关,不同年龄、病程长短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周围神经压迫伤的风险不同,病程较长者风险相对更高。
火器伤:由枪弹、弹片等火器造成的神经损伤,在战争或暴力事件中较常见,损伤情况往往较为复杂,可能同时伴有其他组织的损伤,不同受伤人群均可能出现,受伤后需及时进行综合救治。
缺血性损伤:因血管病变导致神经供血不足而引起损伤,如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而使相应神经区域缺血。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高,相对更易出现缺血性神经损伤;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发生血管病变导致神经缺血损伤的风险也会增加。
按损伤程度分类
神经失用:神经轴突及鞘膜完整,但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多因神经受压迫或轻度损伤引起,一般可在数周或数月内自行恢复,例如轻度的神经受压,去除压迫因素后,神经功能多可逐渐恢复,各年龄段、性别人群均可发生,恢复时间因个体差异等因素有所不同。
轴突断裂:神经轴突断裂,但神经鞘膜保持完整。轴突可发生变性,但其近侧端可长出新的轴突尝试再生。这种损伤恢复相对较慢,恢复程度取决于轴突再生能否到达远端靶器官,不同年龄人群恢复能力有所差异,一般儿童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受损伤部位等因素影响;成年人恢复相对儿童可能慢一些。
神经断裂:神经的轴突、鞘膜均断裂,神经连续性中断。这种情况往往需要手术修复才能恢复神经功能,损伤后恢复难度较大,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生后均需及时进行外科干预来尝试恢复神经连接等。
按解剖部位分类
脑神经损伤: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等任何一对脑神经均可发生损伤。不同脑神经损伤会导致相应的功能障碍,例如面神经损伤可引起面瘫,影响面部表情肌运动等,不同年龄人群发生脑神经损伤的原因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发育异常、产伤等导致,成年人可能因外伤、脑血管疾病等引起。
脊神经损伤:包括颈丛神经、臂丛神经、腰丛神经、骶丛神经等损伤。臂丛神经损伤常见于肩部外伤等情况;腰丛神经损伤可能与腰椎病变等有关。不同部位的脊神经损伤会导致相应支配区域的运动、感觉等功能障碍,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脊神经损伤可能与脊柱发育异常、产伤等相关,成年人则可能因外伤、劳损等因素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