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咳嗽可持续23个月得名。病因是接触患者或带菌者吸入含菌飞沫,人群普遍易感。症状分卡他期(类似感冒,传染性强)、痉咳期(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鸡鸣样吼声,婴幼儿易屏气、发绀、惊厥)、恢复期。诊断靠临床症状结合接触史及细菌培养、血清学、核酸检测等实验室手段。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保持环境适宜、合理饮食、防窒息等)和药物治疗(早期用抗菌药,咳嗽剧烈用止咳祛痰药)。预防以疫苗接种为主,日常注意个人卫生。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孕妇、老年人因免疫力等问题,感染风险及影响不同,需格外注意防护和及时就医。
一、百日咳的定义
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其咳嗽症状可持续2-3个月,故得名“百日咳”。
二、百日咳的病因
百日咳鲍特菌是主要病原体,该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很快死亡。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尤其是未接种疫苗或接种不完全的婴幼儿和儿童。密切接触百日咳患者或带菌者,吸入含菌飞沫是主要传播途径。
三、百日咳的症状
1.卡他期:持续1-2周,症状类似普通感冒,如低热、咳嗽、流涕、打喷嚏等,咳嗽通常为单声咳,此阶段传染性最强。
2.痉咳期:一般持续2-6周,也可长达2个月。典型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剧烈,连续十几声甚至数十声,直至咳出黏稠痰液或呕吐胃内容物,咳嗽暂停。咳嗽末常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婴幼儿因声门狭小,痉咳时易出现屏气、发绀甚至惊厥。
3.恢复期:咳嗽逐渐减轻,吼声消失,持续2-3周。若有并发症,恢复期可延长。
四、百日咳的诊断
1.临床诊断: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如持续咳嗽2周以上,伴有阵发性痉咳、鸡鸣样吸气吼声等症状,结合患者接触史,可初步诊断。
2.实验室诊断:包括细菌培养,采集患者鼻咽拭子,在特定培养基上培养百日咳鲍特菌;血清学检测,检测血清中百日咳特异性抗体;核酸检测,采用PCR技术检测百日咳鲍特菌核酸,有助于早期诊断。
五、百日咳的治疗
1.一般治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和湿度适宜,避免诱发咳嗽的因素,如烟雾、灰尘等。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婴幼儿痉咳时,注意防止窒息,必要时吸氧。
2.药物治疗:抗菌药物可选用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早期应用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降低传染性。但痉咳期使用抗菌药物效果不明显。咳嗽剧烈者,可适当应用止咳祛痰药物缓解症状。
六、百日咳的预防
1.疫苗接种:是预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措施。我国实行的免疫规划程序,儿童在3、4、5月龄各接种1剂百白破疫苗,18-24月龄加强接种1剂。此外,孕妇在妊娠27-36周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可使新生儿通过母婴传播获得抗体,降低发病风险。
2.日常防护:避免与百日咳患者密切接触,流行季节尽量少去人员密集场所。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
七、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婴幼儿:因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百日咳后病情较重,易出现并发症,如肺炎、脑病等。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症状,一旦怀疑感染,及时就医。日常注意按时接种疫苗,做好防护。
2.孕妇:感染百日咳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如早产、低体重儿等。孕妇应避免接触百日咳患者,按建议接种疫苗。若出现类似症状,及时就医,告知医生怀孕情况,以便选择合适治疗方案。
3.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下降,百日咳发病率有所上升。老年人应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如有基础疾病,更需注意防护,出现咳嗽等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