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道弹性减退致过度膨胀充气及肺容积增大伴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病因有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化学物质、感染,病理生理是气道炎症致狭窄阻塞使肺泡过度充气膨胀弹性减退及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等,临床表现有劳力时气短等症状及桶状胸等体征,诊断依据病史症状、肺功能检查及影像学,治疗原则为避免危险因素、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氧疗、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α-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致使气道过度膨胀、充气且肺容积增大,同时可能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
二、病因
1.吸烟:长期吸烟是引发肺气肿的主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气道上皮,引发炎症反应,逐步破坏气道结构与肺组织弹性。
2.空气污染:长期暴露于污染的空气环境中,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其中的有害颗粒和气体可损伤气道,增加肺气肿发病风险。
3.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长期接触职业性粉尘(如煤矿粉尘、石棉等)及化学物质(如有机溶剂),会对气道和肺组织造成损害,诱发肺气肿。
4.感染: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儿童期的严重下呼吸道感染,可能增加成年后发生肺气肿的几率。
三、病理生理
气道炎症会导致气道狭窄、阻塞,气体排出受阻,使肺泡过度充气、膨胀,弹性减退。进而出现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影响气体交换,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逐步发展为呼吸功能不全。
四、临床表现
1.症状:早期多在劳力时出现气短或呼吸困难,随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感气短,还可有慢性咳嗽、咳痰等表现,若合并感染,咳痰量增多且可呈脓性。
2.体征:典型体征为胸廓前后径增大,呈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叩出,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移,肺泡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等。
五、诊断
1.病史与症状:依据长期吸烟等危险因素暴露史及慢性咳嗽、气短等症状。
2.肺功能检查:是诊断肺气肿的关键,其中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FVC)<70%是诊断肺气肿的重要指标,提示存在持续气流受限。
3.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可见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膈低平,两肺透亮度增加等;胸部CT可更清晰显示肺气肿的范围和程度。
六、治疗原则
1.避免危险因素:严格戒烟,远离污染环境,避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
2.药物治疗: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缓解气道痉挛;病情较重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合并感染时需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3.康复治疗:包括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运动锻炼等,以改善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
4.氧疗:对于存在缺氧的患者,给予长期低流量吸氧,纠正缺氧状态。
5.手术治疗:少数病情极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肺减容术或肺移植等手术治疗,但需严格评估适应证。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肺气肿多与先天性因素(如α-抗胰蛋白酶缺乏等)相关,需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粉尘,定期监测肺功能,及时干预。
2.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肺气肿易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应坚持规范治疗,定期复诊,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劳累。
3.孕妇:孕妇患肺气肿时,需权衡药物治疗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状况。
4.α-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患者:此类患者需特殊关注,可能需针对性治疗,如补充α-抗胰蛋白酶等,且要避免吸烟等加重病情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