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可由感染性因素引发,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EB病毒感染可致低烧,细菌感染中结核杆菌、大肠埃希菌等感染可引起,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亢、脱水)、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环境因素(高温、剧烈运动),不同人群中儿童低烧多与感染相关需警惕特殊感染,老年人低烧需警惕恶性肿瘤等,女性生理期可能生理性低烧且需考虑自身免疫病,有基础病史人群低烧需警惕相关感染并发症。
一、感染性因素导致的低烧
1.病毒感染:多种病毒可引起低烧,常见如普通感冒病毒感染,病毒在体内复制引发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出现低烧;EB病毒感染也可能表现为长期低烧,常伴有乏力、淋巴结肿大等表现,相关研究显示EB病毒感染后约10%~15%患者会出现持续低烧症状。
2.细菌感染:结核杆菌感染是引起低烧的重要原因,肺结核患者除低烧外,还可能有咳嗽、咳痰、盗汗等表现,且具有传染性;尿路感染时,如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感染,除尿路刺激症状外,也可能出现低烧情况,临床数据表明约20%的尿路感染患者会伴随低烧表现。
二、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低烧
1.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出现低烧,这是因为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导致体温调节异常,约50%~8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病程中会有低烧表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也可能出现低烧,同时伴有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症状,研究发现约3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会出现长期低烧情况。
2.内分泌代谢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产热增加,可出现低烧,患者常伴有多汗、心慌、手抖等症状;脱水状态下,由于机体水分丢失,血液循环量减少,体温调节可能出现紊乱,也会引起低烧,尤其在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水分时更易发生。
3.恶性肿瘤:白血病患者可能出现低烧,这与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及代谢有关,约40%的白血病患者以低烧为早期表现之一;淋巴瘤患者也常伴有低烧,同时可能有淋巴结肿大、消瘦等表现,临床统计显示约30%的淋巴瘤患者会出现低烧症状。
4.环境因素:高温环境下,人体散热困难可能出现低烧,比如长时间处于30℃以上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剧烈运动后,机体代谢增加,体温短时间升高,也可能表现为低烧,一般休息后可逐渐恢复正常,儿童在剧烈运动后相对更易出现这种因生理调节导致的低烧情况,需注意休息观察。
三、不同人群低烧的特点及考虑因素
1.儿童:儿童低烧多与感染因素相关,如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等,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后更易出现低烧情况,且需警惕特殊感染如结核杆菌感染,家长应密切观察儿童伴随症状,如是否有咳嗽、精神状态等变化,若持续低烧需及时就医排查。
2.老年人:老年人低烧需格外警惕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感染后表现可能不典型,而肿瘤等疾病在老年人中发病率相对较高,所以老年人出现低烧时要全面排查,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测、自身抗体检查等。
3.女性:女性在生理期可能出现生理性低烧,一般体温波动在37℃左右,这与生理期体内激素变化有关;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女性出现低烧时需考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
4.有基础病史人群: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出现低烧,需警惕感染并发症,如糖尿病足感染等;有心脏病史的人群出现低烧,要排查是否有心内膜炎等感染性并发症,因为基础病史可能影响机体对低烧的反应及后续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