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供血不足会带来多方面影响,包括导致认知功能障碍,使中老年有基础疾病者注意力、记忆力受明显影响;引发运动功能异常,出现肢体无力、协调障碍等;造成情绪与精神异常,如抑郁、焦虑;增加脑血管事件风险,长期脑供血不足会使有相关病史及中老年人群更易发生脑梗死、脑出血等;还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让患者无法正常工作、生活自理困难,降低生活质量并给家庭等带来负面影响。
一、认知功能障碍
脑供血不足会影响大脑对信息的处理和存储等功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表明,长期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人群,在注意力、记忆力方面会受到明显影响,例如注意力难以集中,对近期发生的事情记忆力下降,这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由于血管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脑供血不足,进而出现认知功能逐步减退的情况。
二、运动功能异常
1.肢体无力:脑供血不足可影响大脑对肢体运动指令的传导,导致肢体无力。轻度脑供血不足可能表现为肢体活动稍不灵活,而严重的脑供血不足可能出现一侧肢体乏力,甚至影响行走能力,使得行走时步态不稳。这种情况在有脑血管基础病变的人群中,如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又出现脑供血不足复发的患者中更易发生,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脑供血不足的耐受能力更差,运动功能异常可能更为明显。
2.协调障碍:脑供血不足会干扰大脑对肌肉运动的协调控制,导致运动协调障碍。患者可能出现精细动作困难,如拿东西不稳、写字颤抖等。对于长期吸烟、酗酒且有脑供血不足的人群,其协调障碍可能会因为不良生活方式对血管和神经的进一步损害而加重,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血管弹性等发生改变,也可能在脑供血不足时更容易出现运动协调方面的问题。
三、情绪与精神异常
1.抑郁:脑供血不足会影响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代谢,从而引发抑郁情绪。研究发现,脑供血不足患者中抑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在老年人群中,尤其是有长期脑供血不足且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抑郁情绪更为常见,他们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睡眠障碍等表现。
2.焦虑:脑供血不足还可能导致焦虑情绪。患者会表现出莫名的紧张、担忧、恐惧等情绪,并且可能伴有心悸、手抖等躯体症状。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群,如长期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且有脑供血不足的人群,焦虑情绪可能更容易被诱发,女性在面对家庭和工作双重压力时,若同时存在脑供血不足,焦虑情绪的发生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四、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
脑供血不足往往是脑血管疾病的前期表现之一,长期脑供血不足会使脑血管进一步受损,增加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例如,脑供血不足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易形成血栓,当血栓堵塞脑血管时就会引发脑梗死;而脑供血不足引起血管壁弹性减退等改变,又可能在血压波动等情况下诱发脑出血。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的人群,本身血管就处于相对脆弱状态,若出现脑供血不足,发生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会更高,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功能逐渐衰退,脑供血不足时脑血管事件风险也相应升高。
五、对日常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
脑供血不足会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诸多不便,如无法正常工作、生活自理困难等。患者可能因为头晕、乏力等症状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劳动,在生活中难以独立完成穿衣、洗漱、进食等基本活动,严重降低了生活质量。对于有家庭责任的人群,如中年男性或女性,脑供血不足导致的生活质量下降会对家庭关系等产生负面影响,老年人群若出现脑供血不足,会给子女等照顾者带来较大负担,并且自身的生活满意度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