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脑梗塞又称腔隙性脑梗死,是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小穿通动脉病变致管腔闭塞、脑组织缺血坏死形成囊性病灶,主要病因是高血压相关血管病变。其症状有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感觉运动性卒中。诊断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头部CT可见低密度灶,头部MRI更敏感)。治疗包括控制基础疾病、抗血小板治疗、改善脑循环及康复治疗。不同人群注意事项有别,老年人康复要循序渐进、注意用药反应,年轻人要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特殊病史人群要严格控制基础病、预防复发。预防方面,需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高危人群定期筛查。
一、腔隙脑梗塞的定义
腔隙脑梗塞又称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最终管腔闭塞,导致供血动脉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梗死),坏死组织被清除后形成直径小于2cm的囊性病灶。其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引起的脑小动脉玻璃样变、动脉硬化性病变及纤维素样坏死等。
二、腔隙脑梗塞的症状
1.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无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及皮质功能障碍如失语等。
2.纯感觉性卒中:出现一侧面部、肢体感觉障碍,如麻木、刺痛等,而无肢体无力、视野缺损等。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病变对侧轻偏瘫,合并有瘫痪侧肢体的共济失调,多以下肢为重。
4.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表现为严重构音不清、吞咽困难,病变对侧中枢性面舌瘫,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
5.感觉运动性卒中:以偏身感觉障碍起病,继而出现轻偏瘫。
三、腔隙脑梗塞的诊断
1.病史及临床表现:患者常有多年高血压病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出现上述典型的症状。
2.影像学检查:头部CT可见圆形、椭圆形的低密度灶;头部MRI是诊断腔隙脑梗塞最敏感的方法,能清晰显示脑干等部位的病灶,表现为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
四、腔隙脑梗塞的治疗
1.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合理选用降压药物,平稳降压;同时控制血糖、血脂,使其维持在正常水平。
2.抗血小板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预防血小板聚集,降低再次梗塞的风险。
3.改善脑循环:可使用一些具有改善脑微循环作用的药物。
4.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肢体运动、语言、吞咽等功能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五、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恢复能力较差。发生腔隙脑梗塞后,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在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保持大便通畅。
2.年轻人:年轻人患腔隙脑梗塞相对较少,但如果存在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大量吸烟饮酒、高盐高脂饮食等,也会增加发病风险。患病后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戒烟限酒,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3.特殊病史人群: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控制基础疾病,定期复诊。既往有腔隙脑梗塞病史的患者,复发风险较高,更要注意预防,坚持服药,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
六、腔隙脑梗塞的预防
1.生活方式调整:均衡饮食,减少钠盐、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摄入;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
2.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遵医嘱规律服药,控制病情进展。
3.定期筛查:对于有脑血管病家族史、长期吸烟饮酒等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脑血管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血管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