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妇女,20岁以下少见,发病与激素水平、遗传、干细胞功能失调有关,有月经改变、腹部包块等临床表现,可通过超声等检查诊断,治疗有观察等待、药物、手术等方式,不同人群如育龄期、绝经后、有家族史女性有不同影响及注意事项,需个体化诊疗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多见于30~50岁妇女,20岁以下少见。
二、发病原因
(一)激素水平影响
雌激素是促使肌瘤生长的主要因素,孕激素也有促进肌瘤生长的作用。育龄期女性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相对较高,易引发子宫肌瘤;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或消退,也体现了激素对其的影响。
(二)遗传因素
部分子宫肌瘤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有家族史的女性患子宫肌瘤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干细胞功能失调
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可能与干细胞功能失调有关,导致子宫肌层内出现肌瘤样组织增生。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月经改变:是最常见症状,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长期月经过多可导致贫血,出现乏力、心悸等症状。例如肌壁间肌瘤较大时,会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从而引起月经改变。
2.腹部包块:肌瘤较小时在腹部摸不到肿块,当肌瘤增大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或位于子宫底部的浆膜下肌瘤较易从腹部触及。
3.白带增多:肌壁间肌瘤使宫腔面积增大,内膜腺体分泌增多,并伴有盆腔充血导致白带增多;悬吊于阴道内的黏膜下肌瘤,其表面易感染、坏死,产生大量脓血性排液及腐肉样组织排出,伴臭味。
4.压迫症状:肌瘤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输尿管可导致肾盂积水;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里急后重等。
(二)体征表现
妇科检查时可触及子宫增大,表面呈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
四、诊断方法
(一)超声检查
是常用的检查方法,能较准确地判断肌瘤的大小、数目及部位。超声可显示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肌瘤呈低回声或等回声结节。
(二)磁共振成像(MRI)
对肌瘤内部结构显示更清晰,可准确判断肌瘤大小、数目和位置,尤其适用于诊断黏膜下肌瘤等特殊类型肌瘤。
(三)宫腔镜检查
可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明确有无黏膜下肌瘤及其大小、位置等。
(四)腹腔镜检查
适用于诊断困难的情况,可直接观察子宫外形、肌瘤情况。
五、治疗方式
(一)观察等待
对于无症状的肌瘤,尤其是近绝经年龄的妇女,可每3~6个月复查一次,观察肌瘤的变化情况。因为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肌瘤多可自然萎缩。
(二)药物治疗
适用于症状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可抑制雌激素水平,使肌瘤缩小,但停药后肌瘤可再次增大。
(三)手术治疗
1.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可经腹、经腹腔镜或经宫腔镜进行手术。
2.子宫切除术: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者,可进行子宫切除术,包括全子宫切除和次全子宫切除。
六、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一)育龄期女性
育龄期女性若患有子宫肌瘤,可能影响生育,如导致不孕、流产等。怀孕后肌瘤可能会随妊娠子宫增大而增大,甚至发生红色变性等并发症,需密切监测。
(二)绝经后女性
绝经后女性肌瘤一般会逐渐萎缩,但仍需定期复查,若出现肌瘤突然增大等异常情况,需警惕恶变可能。
(三)有家族史女性
有子宫肌瘤家族史的女性,应更加关注自身生殖系统健康,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肌瘤并及时处理。
总之,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相关,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