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后遗症会引发运动、感觉、语言、认知、吞咽等多方面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肢体瘫痪和运动协调障碍;感觉障碍有肢体麻木和疼痛;语言障碍包含失语症和构音障碍;认知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和注意力不集中;吞咽障碍则是吞咽困难且易呛咳,不同障碍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注意事项。
一、运动功能障碍
1.肢体瘫痪:脑梗塞后遗症常见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肢体瘫痪,多发生在病变对侧的肢体。这是因为脑梗塞导致负责肢体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受损,使得肌肉无法正常接收神经信号来完成运动。例如,患者可能出现一侧上肢或下肢无力,严重时无法抬起肢体进行活动,在不同年龄人群中都可能发生,年龄较大者由于基础健康状况相对较弱,恢复可能更困难。对于有脑梗塞病史的患者,若出现肢体瘫痪,需积极进行康复训练,但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加重损伤。
2.运动协调障碍:表现为运动时的协调能力下降,如走路不稳,呈蹒跚步态,难以完成精细动作,像拿东西时手的抖动、握物不牢等。这是由于脑部控制运动协调的区域受损,影响了肌肉的精准收缩和舒张。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缺乏运动可能会加重运动协调障碍的程度,所以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进行康复锻炼来改善。
二、感觉障碍
1.肢体麻木:患者常感到患侧肢体有麻木感,感觉减退或异常。这是因为脑梗塞影响了感觉神经的传导,导致大脑接收肢体感觉信息出现异常。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可能出现,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本身可能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若同时合并脑梗塞后遗症的感觉障碍,需更加注意肢体的护理,避免受伤,因为麻木可能使患者不易察觉肢体的损伤情况。
2.疼痛:部分患者会出现肢体疼痛,可能是由于感觉神经受损后的异常放电等原因引起。疼痛的程度和表现因人而异,在病史方面,有脑梗塞病史的患者出现疼痛时,需要与其他可能引起疼痛的疾病进行鉴别,如颈椎病等,以便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三、语言障碍
1.失语症:包括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他人言语,但自己不能表达)、感觉性失语(患者能发音,但言语混乱,不能理解他人言语和自己言语的含义)等多种类型。这是因为脑梗塞累及了语言中枢相关区域,影响了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功能。在年龄方面,老年患者由于脑部功能相对衰退,语言障碍可能恢复相对较慢,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帮助,通过语言康复训练等方式尝试改善语言功能。
2.构音障碍:表现为发音不清,说话费力,这是由于控制发音的肌肉协调障碍以及神经传导问题导致。患者在日常生活交流中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构音康复训练来逐步改善发音情况。
四、认知障碍
1.记忆力减退:患者可能出现近期记忆力减退,如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刚放置的物品位置等。这是因为脑梗塞影响了大脑的记忆相关区域,导致记忆功能受损。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记忆力减退的影响程度不同,老年患者本身记忆力随年龄增长有自然衰退趋势,若合并脑梗塞后遗症的记忆力减退,会明显影响日常生活,需要家人协助记录重要事项等。
2.注意力不集中:患者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进行学习、工作或日常活动时容易分散注意力。这与脑部认知功能区域受损有关,在生活方式上,患者应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营造相对安静的环境来帮助提高注意力,同时配合认知康复训练来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五、吞咽障碍
1.吞咽困难:表现为进食时吞咽费力,容易出现呛咳。这是由于脑梗塞累及了吞咽相关的神经和肌肉,导致吞咽功能失调。对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特别注意,应给予软食、半流食等易吞咽的食物,且进食时要缓慢,避免发生呛咳导致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尤其是老年患者更要谨慎,防止因吞咽障碍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