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炎治疗需针对病因,病毒性脑炎以支持对症为主,肠道病毒所致需维持内环境等,疱疹病毒性脑炎用特定抗病毒药且遵儿科用药要求;细菌性脑炎选敏感抗生素并考虑小儿肝肾功能;自身免疫性脑炎用免疫调节药物并观察反应。支持对症治疗包括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婴儿更频,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精确计算补液,控制惊厥时选安全措施和合适药物。特殊人群中低龄儿童要关注用药安全,有基础病史患儿需评估药物对基础病史影响。治疗过程要贯彻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保持呼吸道通畅,提供舒适环境,与家属沟通取得配合。
一、病因针对性治疗
(一)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多由肠道病毒、疱疹病毒等引起,目前主要以支持及对症治疗为主。例如肠道病毒所致病毒性脑炎,需维持患儿内环境稳定,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若患儿有惊厥表现,可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但药物使用需谨慎考量小儿特点。对于疱疹病毒性脑炎,可能会使用特定抗病毒药物,但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相关要求,依据患儿具体病情来确定是否适用及用药的基本方向。
(二)细菌性脑炎
细菌性脑炎常见病原菌有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需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细菌性脑炎,应选择对该菌敏感的抗生素,用药时要充分考虑小儿的肝肾功能等生理特点,因为小儿的肝酶系统等发育尚未完善,药物代谢与成人存在差异。
(三)自身免疫性脑炎
自身免疫性脑炎则可能需要使用免疫调节药物,像丙种球蛋白等,在使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关注小儿使用此类药物时可能出现的特殊风险,比如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二、支持对症治疗
(一)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监测小儿脑炎患儿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婴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变化可能较为迅速,需更加频繁地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理。例如当患儿体温异常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但避免机械按体温用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来调节体温,如适当增减衣物等。
(二)维持内环境稳定
保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计算液体摄入量和排出量,调整补液方案。婴儿的体液分布与成人不同,对水电解质紊乱的耐受能力较差,所以在补液过程中要精确计算,防止出现补液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影响患儿的病情恢复。
(三)控制惊厥等症状
若患儿出现惊厥,要采取安全的护理措施,防止患儿受伤,同时根据惊厥的原因和程度等情况,谨慎考虑是否使用抗惊厥药物,并且要充分考虑小儿使用抗惊厥药物时的年龄禁忌等问题,优先选择对小儿相对安全的干预方式来控制惊厥发作。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低龄儿童
低龄儿童在治疗过程中需特别关注用药的安全性,避免使用不适合低龄儿童的药物。因为低龄儿童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成熟,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任何药物的使用都可能对其造成潜在影响,所以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低龄儿童损伤较小的治疗措施。
(二)有基础病史患儿
对于有基础病史的小儿脑炎患儿,如既往有肝肾功能不全等病史,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充分评估药物对其基础病史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在不加重基础病史的前提下进行,密切监测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基础病史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四、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贯彻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包括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对于婴儿要注意正确的体位摆放,防止误吸等情况发生;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减少对患儿的不良刺激,有利于患儿的身心恢复。同时要与患儿及家属做好沟通,向家属具体分析治疗过程和注意事项,取得家属的配合,体现人文关怀,让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关爱和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