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是无外界声源刺激时耳内或头部的异常声音感觉,感知部位在耳部,与内耳毛细胞损伤等有关,症状多样,病因涉及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检查有纯音听阈测试等,治疗依病因;脑鸣是患者自觉脑内鸣响,感知部位在脑部,与脑部血管、神经功能异常等相关,症状声音持续等,病因有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检查有头颅MRI等,治疗针对病因。
一、定义与感知部位
耳鸣:是指在没有外界声源刺激的情况下,耳内或头部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感知部位主要在耳部相关结构。其产生机制可能与内耳毛细胞损伤、听觉神经通路异常等有关,例如噪声暴露可能导致内耳毛细胞受损,进而引发耳鸣。
脑鸣:是指患者自觉脑内有鸣响的感觉,感知部位主要在脑部。脑鸣的发生可能与脑部血管、神经功能异常等相关,如脑血管痉挛可能影响脑部血液循环,从而引发脑鸣。
二、症状表现特点
耳鸣:声音性质多样,可为嗡嗡声、蝉鸣声、滋滋声等,声音来源可描述为耳内或耳周,通常单侧或双侧耳部均可出现,响度和音调可随病情变化。例如,突发性耳聋患者常伴随耳鸣症状,耳鸣声音特点因个体内耳损伤情况不同而有差异。
脑鸣:声音多为持续的嗡嗡样、汽笛声等,感觉声音在脑内环绕,往往双侧头部均可出现,部分患者可能感觉声音来源较模糊,定位不如耳鸣准确。比如,长期焦虑紧张的人群可能出现脑鸣症状,其脑鸣的声音特点可能与神经功能调节异常有关。
三、病因差异
耳鸣:
年龄因素:老年人由于听觉系统退行性变,耳鸣发生率相对较高。例如,随着年龄增长,内耳毛细胞逐渐减少,听觉神经功能减退,易出现耳鸣。
生活方式: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如工作于工厂车间、长期使用耳机等,是导致耳鸣的常见生活方式因素。研究表明,长期噪声暴露可使内耳毛细胞受损,引发耳鸣。
病史:有耳部疾病史,如中耳炎、梅尼埃病等,易引发耳鸣。例如,梅尼埃病患者内耳膜迷路积水,可影响听觉功能,导致耳鸣发生。
脑鸣:
年龄因素: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脑鸣,可能与脑部血管逐渐硬化、神经功能减退等有关。随着年龄增加,脑部血管弹性下降,血流动力学改变,容易影响脑部神经功能,引发脑鸣。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压力大、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以及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生活不规律情况,可增加脑鸣发生风险。例如,长期精神压力大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可能影响脑部神经信号传导,引发脑鸣。
病史:有脑血管疾病病史,如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等,易引发脑鸣。脑动脉硬化可使脑血管狭窄,影响脑部血液供应,进而影响脑部神经功能,导致脑鸣。
四、检查方法
耳鸣:
纯音听阈测试:通过测试不同频率的听力,判断是否存在听力损失以及听力损失的程度,有助于明确耳鸣是否与听力下降相关。例如,若纯音听阈测试显示某一频率听力下降,结合耳鸣症状,可考虑该频率相关的耳部结构问题导致耳鸣。
耳声发射检查:检测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耳声发射异常提示耳蜗可能存在病变,与耳鸣的发生可能相关。
脑鸣: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清晰显示脑部结构,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如脑肿瘤、脑血管畸形等导致的脑鸣。例如,通过头颅MRI发现脑部有肿瘤压迫神经结构,可进一步分析是否与脑鸣相关。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脑部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等,评估脑部血管供血情况,对于脑鸣患者判断是否存在脑血管供血不足等情况有帮助。
五、治疗原则差异
耳鸣:
对于由噪声暴露引起的耳鸣,首先应脱离噪声环境,避免进一步损伤内耳。
若有耳部疾病导致的耳鸣,需针对耳部疾病进行治疗,如中耳炎患者给予抗感染等治疗。
脑鸣:
对于由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鸣,需针对脑血管疾病进行相应处理,如改善脑供血等。
对于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脑鸣,需进行心理调节,如给予心理疏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