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肿是局限性化脓性炎症,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局部有脓腔,表现为红、肿、热、痛等,较小脓肿可物理治疗,较大需切开引流;蜂窝织炎是疏松结缔组织弥漫性化脓性炎症,由溶血性链球菌等引起,无明显脓腔,局部红肿范围大、边界不清,全身症状明显,早期局部制动、热敷并应用抗生素,严重时静脉用抗生素。
一、定义与病原体
脓肿:是局限性的化脓性炎症,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感染引起,病变部位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形成含有脓液的腔隙,周围有完整的脓腔壁包裹。好发于皮肤皮下组织、内脏等部位,例如皮肤的疖、痈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形成脓肿。
蜂窝织炎:是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由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菌引起,致病菌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侵入疏松结缔组织,引起弥漫性的炎症反应,炎症不易局限,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常见于皮肤、肌肉和阑尾等部位。
二、病理表现
脓肿:局部组织呈圆形或椭圆形的脓腔,腔内为脓液和坏死组织,周围有肉芽组织形成的炎性包壁,炎症反应相对局限。
蜂窝织炎:病变组织内弥漫性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间隙有浆液、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等渗出,组织水肿明显,但无明显的脓腔形成,炎症范围较广。
三、临床表现
脓肿: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可触及局限性肿块,肿块中央皮肤常呈黄白色,有波动感。全身症状一般相对较轻,若脓肿较大、位置较深,可能出现低热等全身反应。不同部位的脓肿有相应表现,如肝脓肿可出现右上腹疼痛、发热等;肺脓肿可出现咳嗽、咳痰、咯血等。年龄方面,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脓肿可能发展较快,需密切关注;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脓肿愈合相对缓慢,感染扩散风险较高。性别差异一般不显著,但不同性别可能因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感染几率,如女性会阴部位感染可能增加蜂窝织炎发生风险。生活方式方面,不注意皮肤清洁、有外伤且未及时处理等情况易诱发脓肿或蜂窝织炎。病史方面,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易发生细菌感染,增加脓肿和蜂窝织炎的发病几率,且感染不易控制。
蜂窝织炎:局部皮肤红肿范围较大,边界不清,皮肤温度升高,疼痛明显,病变部位有明显的压痛。全身症状相对较明显,常伴有高热、寒战、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例如下肢蜂窝织炎可导致下肢广泛红肿、疼痛,活动受限;面部蜂窝织炎可引起面部肿胀、发热等。儿童患蜂窝织炎时,由于病情变化快,需密切监测体温和局部症状变化;老年人患蜂窝织炎时,因机体反应较弱,全身症状可能不典型,更需警惕感染扩散至全身,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女性若会阴部发生蜂窝织炎,需特别注意局部卫生,避免感染加重;男性若发生阴囊蜂窝织炎,可能影响生殖系统功能,需及时就医。生活方式中,皮肤破损后未正确处理,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等都可能诱发蜂窝织炎。有免疫缺陷病史的患者,发生蜂窝织炎的风险更高,且感染更难控制。
四、诊断方法
脓肿:通过体格检查可触及局部波动感,结合超声检查可发现局部液性暗区,有助于明确脓腔的位置、大小等;CT或MRI检查对于深部脓肿的诊断更有价值,能清晰显示脓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蜂窝织炎:体格检查可见皮肤红肿范围广、边界不清,血常规检查常显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超声检查可发现皮下组织增厚、回声改变等,但一般无明显液性暗区;对于严重的蜂窝织炎,有时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病变。
五、治疗原则
脓肿:较小的脓肿可通过局部热敷、超短波等物理治疗促进吸收;较大的脓肿需进行切开引流,将脓液排出,引流后需定期换药,保持引流通畅。
蜂窝织炎:早期主要采取局部制动、热敷等物理治疗,同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根据致病菌种类选择敏感抗生素。若蜂窝织炎范围广泛,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需静脉应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