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神经紊乱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自主神经功能检查。体格检查观察一般状况;实验室检查有血液生化和激素水平测定,不同性别、生理时期、生活方式有差异;影像学检查分头颅和腹部,排查相应病变;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包含心率变异性检测、卧立位试验、发汗试验、竖毛反射检查,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实验室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一些生化指标来辅助判断。例如,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如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等)的检测,因为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若甲状腺素水平异常,可能导致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调相关的症状;血糖、血脂等指标的检测也很重要,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紊乱情况可能影响植物神经的正常功能。不同性别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可能没有本质差异,但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月经周期、孕期、围绝经期等),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植物神经相关指标,需要在检查时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激素水平测定:对于怀疑与内分泌相关的植物神经紊乱患者,需要测定相关激素水平。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交感神经递质,以及雌激素、孕激素等女性相关激素,雄激素等男性相关激素。通过测定这些激素水平,可以了解体内植物神经调节相关的激素平衡情况。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群,激素水平可能存在差异,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激素的正常分泌与调节,在实验室检查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综合分析。
影像学检查
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主要用于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导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例如,颅内肿瘤、脑血管意外等病变可能影响神经传导通路,从而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异常。对于有头部外伤史、长期头痛头晕等症状的患者,头颅影像学检查尤为重要。不同病史的患者,头颅影像学检查的必要性和频率不同,有神经系统疾病家族史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地关注头颅影像学变化。
腹部影像学检查:对于怀疑有腹腔内植物神经相关病变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腹部超声、CT等检查。比如,腹腔内的一些肿瘤、炎症等病变可能影响腹腔内植物神经的功能,导致胃肠道等相关植物神经支配区域出现功能紊乱症状。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腹部影像学检查发现病变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心率变异性检测:通过分析心率的变化情况来评估自主神经功能。正常情况下,心率会有一定的变异性,这是自主神经调节的结果。植物神经紊乱时,心率变异性可能会降低。该检查可以通过动态心电图等方法进行,能够客观地反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状态。不同年龄的人群心率变异性正常范围有所不同,儿童的心率变异性相对成年人更具波动性,需要依据相应的儿童参考值范围来进行判断。
卧立位试验:让患者先平卧一段时间后测量心率,然后迅速站立再测量心率。正常情况下,站立后心率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增加幅度有一定范围。如果站立后心率增加过快或过慢,提示可能存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对于有体位性低血压风险的人群,如老年人、长期卧床患者等,进行卧立位试验时需要特别谨慎,防止发生跌倒等意外情况。
发汗试验:通过观察皮肤出汗情况来评估交感神经功能。可以使用碘淀粉法等方法,让患者皮肤涂抹碘溶液后再涂抹淀粉,当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出汗时,出汗部位会出现蓝色改变。不同生活环境下的人群,出汗情况本身可能不同,炎热环境下正常人群出汗也会增多,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试验结果。
竖毛反射检查:刺激皮肤引起竖毛肌收缩,观察竖毛反应。正常情况下会出现竖毛现象,若竖毛反射减弱或消失,可能提示交感神经功能障碍。对于有皮肤疾病或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的患者,可能会影响竖毛反射的检查结果,需要在检查前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