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断性低烧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细菌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布鲁氏菌、慢性肾盂肾炎相关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真菌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恶性肿瘤(如白血病、肾癌、肝癌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其他原因(如环境因素、药物热)。
一、感染性因素
(一)细菌感染
1.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结核病是引起间断性低烧较常见的感染性原因,尤其肺结核。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体后,可导致长期低热,多伴有盗汗、乏力、消瘦等表现。例如,肺结核患者除了间断低烧外,还可能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其发病与患者自身免疫力以及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等因素相关,不同年龄人群易感性不同,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易感染,生活环境拥挤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感染风险。
2.其他细菌感染:如布鲁氏菌病,多有接触家畜史,可引起间断性低烧,还可能有关节痛等表现;慢性肾盂肾炎也可导致间断性低烧,女性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特点相对更易患慢性肾盂肾炎,有泌尿系统结石等基础病史者发病风险更高。
(二)病毒感染
1.EB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可出现间断性低烧,伴有咽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表现,各年龄人群均可感染,青少年相对多见,生活中密切接触等方式可传播。
2.巨细胞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也可能导致间断性低烧,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更易受影响,如艾滋病患者感染巨细胞病毒后,低烧等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妊娠期女性感染巨细胞病毒还可能影响胎儿健康。
(三)真菌感染
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能发生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等,也可能出现间断性低烧,常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人群,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和免疫功能缺陷者感染风险较高。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女性,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可出现间断性低烧,还伴有面部红斑、关节痛、口腔溃疡等多系统受累表现,其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女性激素等因素可能参与其中。
2.类风湿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关节炎症,也可出现间断性低烧,发病与自身免疫反应、遗传等因素有关,各年龄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病程中关节功能逐渐受损等情况需要关注。
(二)恶性肿瘤
1.白血病:白血病患者可出现间断性低烧,同时伴有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和老年人相对多见,其发病与遗传、化学物质接触、辐射等多种因素相关,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是关键病理机制。
2.其他实体肿瘤:如肾癌、肝癌等恶性肿瘤,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也可能出现间断性低烧,肿瘤组织坏死等因素可能导致发热,不同肿瘤好发年龄不同,生活中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代谢亢进,可出现间断性低烧,伴有多汗、心慌、手抖、消瘦等表现,各年龄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遗传、自身免疫等因素与发病相关。
2.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可出现间断性低烧,还伴有乏力、低血压、皮肤色素沉着等表现,发病与自身免疫、结核等多种因素相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患病。
(四)其他原因
1.环境因素: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可能出现体温调节紊乱,导致间断性低烧,但一般脱离高温环境后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不同年龄人群对高温环境的耐受和反应有所不同,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更易受环境影响。
2.药物热:某些药物使用后可能引起药物热,导致间断性低烧,常见的如抗生素、抗癫痫药物等,用药人群中都有可能发生,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时发现药物热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