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是神经系统常见病症表现为病变对侧肢体运动等障碍,其发病原因包括脑血管病相关的缺血性卒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因血管病变致脑组织缺血坏死且受高血压等因素影响,脑栓塞因栓子阻塞血管且与心脏疾病等相关)、出血性卒中(脑出血由高血压致微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由动脉瘤破裂等引发且受不良生活方式等影响),还有非脑血管病相关的颅脑外伤(头部外伤致脑组织损伤等)、脑肿瘤(肿瘤压迫破坏神经结构)、感染性疾病(病原体侵袭致脑组织炎症破坏)等情况。
一、偏瘫的定义
偏瘫是指一侧上下肢、面部肌肉及舌肌下部出现运动障碍的综合征,属于神经系统常见病症,表现为病变对侧肢体的随意运动功能减弱或丧失,可伴有感觉障碍等,是急性脑血管病等多种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之一。
二、偏瘫的发病原因
(一)脑血管病相关因素
1.缺血性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多因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变,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使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从而引发偏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重要危险因素,这些疾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年龄增长是显著风险因素,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弹性下降、内皮功能受损等,发病风险升高。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发病风险受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一般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相对多见,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血管病变风险,进而提升缺血性卒中导致偏瘫的发生几率。
脑栓塞:是指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如心脏瓣膜上的赘生物、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物等)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内易形成血栓,栓子脱落可致脑栓塞;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患者发生脑栓塞风险较高,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相对多见,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长期吸烟等可能增加心脏病变风险,从而间接增加脑栓塞引发偏瘫的可能性。
2.出血性卒中
脑出血:主要由高血压引起,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内小动脉壁变性,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破裂出血,压迫周围脑组织,引发偏瘫。高血压病史且控制不佳者发病风险极高,年龄较大人群血管弹性减退,更易出现血管破裂情况,男性和女性在高血压患病风险及控制情况上可能存在差异,进而影响脑出血发病风险,有高血压病史者若不规律服药、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显著增加脑出血发生偏瘫的风险。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因颅内动脉瘤破裂或血管畸形等导致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血液刺激脑组织及血管,引起神经功能缺损,包括偏瘫。动脉瘤好发于中老年人,血管畸形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病,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升高,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损伤血管,增加动脉瘤破裂等风险,从而可能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偏瘫。
(二)非脑血管病相关因素
1.颅脑外伤:头部受到外力撞击等外伤时,可能导致颅内脑组织损伤、出血、水肿等,若损伤累及运动相关神经传导通路或脑组织区域,可引发偏瘫。各年龄段均可能发生,儿童因活泼好动、防护意识弱更易发生外伤,不同性别在意外事故中的发生概率可能因活动特点有差异,外伤后及时规范的救治对减少偏瘫发生至关重要。
2.脑肿瘤:颅内肿瘤逐渐增大,压迫周围脑组织或破坏神经结构,影响运动功能相关区域,可导致偏瘫。脑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类型肿瘤发病年龄有一定差异,良性肿瘤若生长部位关键也可能引发偏瘫,恶性肿瘤侵袭性强,更易导致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包括偏瘫。
3.感染性疾病:某些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如脑炎、脑膜炎等,病原体侵袭脑组织,引起炎症反应,破坏神经组织,可能出现偏瘫症状。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风险相对较高,不同病原体感染的人群易感性不同,感染后及时有效的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对降低偏瘫发生风险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