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塞是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的疾病,常见病因有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诊断靠影像学和血管检查等,治疗遵循超早期、个体化及防治并发症原则,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病情稳定后需尽早康复。
一、急性脑梗塞的定义
急性脑梗塞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二、急性脑梗塞的常见病因
1.血管壁病变:以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损害最为常见,此外还有结核、梅毒等病因所致的动脉炎,先天性血管病所致的血管损伤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因生活方式不同,血管壁病变的诱因有所差异,如长期高血压的患者血管壁易受损,男性若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增加血管壁病变风险。
2.血液成分改变: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凝固性增加和血流速度减慢,如血小板增多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有基础血液疾病的人群或长期卧床、脱水的患者易出现血液成分改变,不同年龄的人群因基础疾病不同而有不同风险,老年人群若有血液系统基础病则更易发生。
3.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或血压骤降,以及心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等所致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或有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的人群易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不同性别在高血压患病概率等方面有差异,男性高血压患病风险在某些阶段可能相对较高。
三、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昏、头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儿童患者因神经系统发育特点,症状可能与成人不同。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共济失调、言语障碍等。不同性别在发病后恢复情况可能因身体机能等有所不同,生活方式健康与否也会影响恢复进程,有良好生活方式的患者相对恢复可能更好。
四、急性脑梗塞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发病早期多无明显改变,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它能快速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疾病,不同年龄、病史的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时机和方式。
头颅MRI:对脑梗塞的检出敏感性高于CT,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发现病灶。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等,需谨慎选择MRI检查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2.血管检查:如脑血管造影等,可明确脑血管狭窄、闭塞等情况,帮助制定治疗方案。对于有脑血管病变高危因素的人群,血管检查尤为重要。
五、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原则
1.超早期治疗:发病后尽快就诊,争取在溶栓时间窗内进行溶栓等治疗。不同年龄患者溶栓的时间窗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溶栓需严格把控指征。
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等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例如对于老年患者,要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和方法。
3.防治并发症:如防治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对于特殊人群,如长期卧床的患者,要特别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加强护理。
六、急性脑梗塞的预后及康复
1.预后:预后与梗塞部位、面积大小、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梗塞面积小、治疗及时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不同性别、年龄的患者预后也有差异,年轻患者相对老年患者可能预后更好,但也需结合具体病情。
2.康复: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语言康复等。康复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要积极配合康复训练,以促进功能恢复。
急性脑梗塞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需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同时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