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是获得性持续性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由脑器质性病变等多种原因导致,常见病因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代谢性或中毒性痴呆、感染性痴呆等,临床表现早期有近记忆力减退等,中期认知障碍加重等,晚期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等,分类有变性病性痴呆、血管性痴呆、代谢性或中毒性痴呆、感染性痴呆等,相关因素中老年是高发群体,部分类型痴呆有性别差异,不良生活方式增加风险,有相关病史者风险高,需对老年痴呆患者提供照护及针对不同情况干预。
痴呆是一种获得性、持续性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涉及记忆、语言、视空间功能、执行功能、计算力等多认知域的损害,且这种损害已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功能。其认知功能缺损并非由意识障碍、发育障碍等因素引起,而是由脑器质性病变等多种原因导致。
痴呆的常见病因
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主要与大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相关,导致神经元变性死亡,病理上可见大脑皮质萎缩、海马神经元丢失等。
血管性痴呆:由脑血管病变所致,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脑血流减少,影响脑功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路易体痴呆:与脑内存在路易小体有关,临床表现除认知障碍外,常伴有帕金森综合征、波动性认知障碍、视幻觉等。
额颞叶痴呆:主要累及额叶和颞叶,病因与基因异常等相关,临床表现以人格改变、行为异常、语言功能障碍为主。
代谢性或中毒性痴呆: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因代谢紊乱影响脑功能;酒精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中毒因素也可损害脑部,引发认知障碍。
感染性痴呆: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可破坏脑组织,导致认知功能受损。
痴呆的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近记忆力减退为常见首发症状,如忘记刚发生的事情、反复询问同一问题等;逐渐出现远记忆力障碍,对以往经历的事情遗忘;语言表达困难,找词困难,交流时出现语义障碍;视空间能力下降,如迷路、不能准确判断物品位置等;执行功能下降,如不能完成复杂的家务劳动、计划能力减退等。
中期表现:认知障碍进一步加重,记忆障碍更显著,日常生活中需依赖他人提醒完成基本事务;语言障碍加重,交流困难;视空间障碍明显,穿衣、洗漱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受影响;出现情绪和行为异常,如焦虑、抑郁、易激惹、徘徊等。
晚期表现: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不能辨认亲人,肢体活动受限,最终需长期卧床,常因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痴呆的分类
变性病性痴呆:以神经元变性为主要病理改变,如阿尔茨海默病、额颞叶痴呆等。
血管性痴呆:由脑血管病变导致脑功能损害引发的痴呆。
代谢性或中毒性痴呆:因全身代谢紊乱或中毒因素影响脑功能所致,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性痴呆、酒精中毒性痴呆等。
感染性痴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引起脑组织损害导致的痴呆,如脑炎后痴呆。
相关因素影响及应对
年龄:老年人群是痴呆高发群体,随年龄增长,大脑结构和功能逐渐衰退,患病风险增加,需定期进行认知功能评估。
性别:部分类型痴呆存在性别差异,如女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相对较多,可能与女性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女性需关注自身认知健康状况。
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高脂饮食、吸烟、酗酒等可增加痴呆风险,而适度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健康饮食(如地中海饮食模式)、社交活跃等有助于降低痴呆发生风险,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病史:有脑血管病史(如脑梗死、脑出血)、头部外伤史、家族痴呆史等人群痴呆患病风险更高,有相关病史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病,定期进行认知监测,必要时采取干预措施延缓病情进展。
特殊人群提示:老年痴呆患者需家人提供安全、舒适的照护环境,避免患者走失、跌倒等意外;对于有基础疾病的痴呆患者,要在控制基础病的基础上,注重认知功能的维持与改善,可通过认知训练等非药物干预手段帮助患者维持部分认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