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病人康复训练一般在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后的4872小时尽早开始。急性期(发病12周)病情稳定后即开展床边训练,包括良好肢体摆放、关节被动活动及简单肌肉收缩训练;恢复期(发病2周6个月)为黄金时期,24周借助器械站立训练,4周后进行步行及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后)维持已有功能、防止退化,针对功能障碍训练。不同人群有特殊考量,老年患者适当推迟开始时间、控制强度并做好防护;合并其他疾病患者需综合评估病情;儿童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采用趣味性方式并注意训练强度,家长要积极参与。
一、脑梗塞病人康复训练最佳时间概述
脑梗塞病人康复训练开始的最佳时间,一般强调尽早进行。多数研究表明,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后的48小时至72小时,即可开始早期康复训练。这一时期开始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后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不同阶段康复训练的时间要点及内容
1.急性期(发病后12周)
在病情稳定后的4872小时,康复训练就可启动。此阶段患者多在医院接受治疗,康复内容主要以床边训练为主。如保持良好的肢体摆放位置,预防关节挛缩和褥疮等并发症。同时可进行简单的肢体被动活动,如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每个关节活动35次,每日23组,以维持关节活动度,促进血液循环。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还可进行简单的肌肉收缩训练,如让患者尝试用力握拳、伸指等,以提高肌肉力量。
2.恢复期(发病后2周6个月)
这是康复训练的黄金时期。从发病2周后开始,患者可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渐增加康复训练强度和复杂度。在发病24周,除了继续进行肢体的被动和主动活动外,可借助康复器械,如起立床等,进行站立训练,每次站立1015分钟,每日23次,以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下肢负重能力。发病4周后,可进行步行训练,从辅助步行逐渐过渡到独立步行。同时,可结合作业疗法,如进行穿衣、进食、洗漱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后)
虽然康复效果相对急性期和恢复期会有所减弱,但康复训练仍非常必要。发病6个月后,康复训练重点在于维持已有的功能,防止功能退化。可继续进行维持性训练,如步行能力的强化训练,改善步态,提高行走稳定性。同时,针对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碍,如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进行针对性训练,如语言康复训练、认知康复训练等,以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不同人群康复训练时间的特殊考量
1.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康复训练开始时间可适当推迟至病情稳定后的7296小时。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反应,训练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在进行站立、步行等训练时,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防止跌倒骨折。例如,在站立训练时,可使用辅助器具如助行器等,增加稳定性。
2.合并其他疾病患者
若患者合并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康复训练开始时间需综合评估病情。对于病情稳定的心脏病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于病情稳定后的4872小时开始康复训练,但训练强度不宜过大,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对于高血压患者,需在血压控制平稳后,再开始康复训练,且在训练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若患者血压波动较大,应暂停训练,待血压稳定后再恢复。
3.儿童患者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脑梗塞相对少见。若儿童发生脑梗塞,康复训练开始时间应在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由于儿童的认知和配合能力有限,康复训练需采用趣味性强、适合儿童特点的方式。例如,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肢体活动训练,提高儿童的参与度。同时,训练强度要根据儿童的身体耐受情况进行调整,避免过度训练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家长要积极参与,给予儿童足够的关爱和鼓励,帮助儿童更好地完成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