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脑血栓需从多方面着手: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者依不同情况将血压控制在相应范围,通过改善生活方式与药物降压;高血脂者按人群不同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以饮食、运动及药物调节;糖尿病患者依据个体情况控制糖化血红蛋白,靠饮食、运动及药物控糖。调整生活方式,均衡饮食,控制盐和酒精摄入;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并适当力量训练;尽早戒烟。定期体检,一般人群每年一次,高危人群依医生建议加项检查。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循序渐进调整生活方式,增加体检频率;孕妇适度运动、均衡饮食、规范管理基础疾病;长期卧床者定时翻身、活动肢体关节,必要时用物理方法预防血栓。
一、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血压长期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应定期测量血压,成年人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若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血压需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控制体重、戒烟限酒、规律运动及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等控制血压。
2.高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会促使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血栓风险。一般人群LDL-C应控制在3.4mmol/L以下,高危人群(如患心血管疾病等)需控制在2.6mmol/L以下,极高危人群要控制在1.8mmol/L以下。可通过低脂饮食、增加运动,必要时使用调脂药物来调节血脂。
3.糖尿病:高血糖状态会影响血管和神经功能,导致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一般控制在7%以下,具体目标需结合患者年龄、病程、健康状况等因素个体化制定。通过饮食控制、合理运动、遵医嘱使用降糖药或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二、调整生活方式
1.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酸食物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g,若合并高血压,应控制在5g以下。限制饮酒,男性饮酒的酒精含量不超过25g/d,女性减半。
2.运动: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可分5天,每天30分钟进行。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如举哑铃、俯卧撑等,有助于提高肌肉量,增强代谢。运动强度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调整,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者应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并在运动前做好热身。
3.戒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吸烟者应尽早戒烟,可借助戒烟药物、心理咨询等方式提高戒烟成功率。
三、定期体检
1.一般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血压、血脂、血糖、血常规、凝血功能、颈部血管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血管病变或血液系统异常。
2.高危人群:如有脑血栓家族史、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史者,除常规体检项目外,可根据医生建议定期进行头颅CT、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检查,评估脑血管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基础疾病较多,更应严格控制基础疾病,且在调整生活方式时要循序渐进。运动选择温和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跌倒。体检频率可适当增加,半年左右进行一次全面体检。
2.孕妇:孕期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血液凝固性。应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但避免长时间久坐。饮食营养均衡,控制体重增长速度。如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管理,避免自行用药影响胎儿发育。
3.长期卧床者:因肢体活动受限,血液循环缓慢,易形成血栓。应定时翻身,被动活动肢体关节,促进血液循环。可使用气压治疗等物理方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而降低脑血栓风险。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争取尽早恢复肢体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