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常见慢性气道疾病,具气道慢性炎症和高反应性,受刺激致反复发作症状;发病机制涉免疫调节异常与遗传因素;临床表现有喘息、气急等,不同人群具不同特点及影响;诊断依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预防控制需避过敏原、规范治疗等。
发病机制方面
从免疫学角度来看,涉及到Th1/Th2细胞失衡等免疫调节异常。Th2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分泌增多,会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在气道聚集,引发气道炎症反应。遗传因素在哮喘发病中也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有哮喘家族史的人群患哮喘的风险相对较高,但具体的遗传模式较为复杂,是多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临床表现方面
喘息:是哮喘较为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呼吸时发出高调的声响,如同吹哨一般,这是由于气道狭窄,气流通过时产生湍流所致。
气急:患者会感觉呼吸费力,空气难以吸入和呼出,主观上有呼吸急促的感受。
胸闷:患者会觉得胸部有压迫感,好像有重物压在胸口,这与气道狭窄导致的通气不畅有关。
咳嗽:部分哮喘患者主要以咳嗽为唯一症状,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多在夜间或凌晨发作,运动、冷空气等刺激容易诱发咳嗽。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影响
儿童群体:儿童哮喘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儿童的气道较为娇嫩,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诱发哮喘。例如,托儿所、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儿童之间接触频繁,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更容易传播,从而增加儿童哮喘的发病风险。而且儿童哮喘的症状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比如可能表现为反复的喘息性支气管炎,容易被家长忽视,若不及时规范治疗,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因为长期的气道慢性炎症和通气不畅会影响氧气的摄入,进而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等过程。
成年人群体:成年哮喘患者的发病往往与职业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比如一些从事化工、粉尘接触等工作的成年人,长期暴露在有害环境中,气道受到刺激的机会增多,容易引发哮喘。此外,成年哮喘患者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例如在运动、爬楼梯等日常活动中容易出现气急等症状,限制了活动能力。
老年人群体:老年哮喘患者多有长期吸烟史或者接触有害气体等经历,其哮喘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气道的退行性变等因素有关。老年哮喘患者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等其他疾病。而且老年哮喘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治疗哮喘时需要考虑到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用药相对更为谨慎。例如,某些治疗哮喘的支气管扩张剂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对于合并冠心病的老年哮喘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心血管方面的指标。
诊断方面
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辅助检查。症状的反复发作性是重要的诊断线索,体征方面在发作时可闻及双肺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辅助检查包括肺功能检查,如通气功能检测显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较用药前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等有助于明确诊断。过敏原检测可以帮助明确患者的过敏因素,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对于避免接触过敏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预防与控制方面
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对于已知过敏原的患者,要尽量避免接触,如在花粉季节减少外出,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定期清洁尘螨等。
对于有哮喘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儿童,要注意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减少刺激性物质的接触,如烟雾、化学清洁剂等。
对于已经诊断为哮喘的患者,需要长期规范治疗来控制病情。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控制性药物和缓解性药物。控制性药物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需要长期规律使用以抗炎,控制气道炎症;缓解性药物如短效β受体激动剂等,用于快速缓解哮喘发作症状。同时,患者需要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良好的哮喘控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