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检查分为初步筛查、进一步检查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三方面。初步筛查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不同年龄段筛查间隔有别)和HPV检测(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主因,30岁及以上可与TCT联合初筛);进一步检查有阴道镜检查(细胞学异常或高危型HPV阳性时进行)和宫颈活检(确诊金标准);特殊人群中,年轻女性21岁以下不常规HPV检测,老年女性检查需轻柔且关注基础病,孕期女性检查要兼顾胎儿,确诊后多学科制定方案。
一、宫颈癌的初步筛查
1.宫颈细胞学检查:这是宫颈癌筛查的基本方法,也是诊断的重要步骤。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应用较为广泛,它能使细胞形态保存良好,提高了异常细胞的检出率。通过采集宫颈表面及宫颈管内的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等特征,判断是否存在异常细胞。如发现不典型鳞状细胞、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等,提示可能存在宫颈病变。一般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从21岁开始进行筛查,21-29岁每3年进行一次TCT检查;30-65岁可每5年进行一次TCT联合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若单独进行TCT检查则每3年一次。
2.HPV检测: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HPV检测主要检测16、18等高危型别。检测方法包括杂交捕获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等。若检测出高危型HPV阳性,尤其是16、18型阳性,需进一步进行阴道镜检查。但HPV阳性并不等同于患宫颈癌,大部分HPV感染是暂时的,人体免疫系统可自行清除病毒。对于30岁及以上女性,可作为宫颈癌初筛方法与TCT联合使用。
二、进一步检查
1.阴道镜检查:若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异常或HPV检测高危型阳性,尤其是16、18型阳性时,需进行阴道镜检查。阴道镜可将宫颈阴道部黏膜放大10-40倍,观察肉眼难以发现的微小病变,在可疑部位取活检,提高诊断准确性。检查前24小时应避免性生活、阴道冲洗及上药等。阴道镜检查不仅可观察宫颈表面,还可对阴道壁等部位进行评估,对于有多个性伴侣、性生活过早、吸烟等高危因素的女性,更应重视此项检查。
2.宫颈活检:是确诊宫颈癌的金标准。在阴道镜指引下,对可疑病变部位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病理检查可明确病变的性质、类型及程度,如鳞状细胞癌、腺癌、腺鳞癌等,以及病变的分级,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一般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活检,活检后可能会有少量阴道出血,需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感染。对于绝经后女性,由于宫颈可能发生萎缩等变化,活检操作时需更加谨慎。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轻女性:对于青春期女性,若过早开始性生活,感染HPV及发生宫颈病变的风险相对增加。但由于青春期女性宫颈上皮处于活跃的生理性变化阶段,在进行宫颈癌筛查及诊断时应谨慎评估。一般不建议对21岁以下女性常规进行HPV检测,避免因过度诊断和治疗对其生殖系统造成不良影响。若出现异常阴道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2.老年女性:绝经后女性因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宫颈及阴道黏膜萎缩,在进行检查时可能会增加患者不适。在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及活检时,操作应更加轻柔。同时,老年女性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在检查前应告知医生自身病史,以便医生做好相应准备。对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老年女性,由于免疫功能受抑制,患宫颈癌的风险可能增加,应适当缩短筛查间隔时间。
3.孕期女性:孕期也可能发生宫颈癌。若孕期出现阴道出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但在检查过程中,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一般先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若结果异常,可在充分评估风险后,谨慎选择阴道镜检查及活检。阴道镜检查时尽量避免使用醋酸及碘溶液对宫颈长时间刺激,活检操作应避免损伤胎膜等。若确诊为宫颈癌,需多学科团队共同评估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平衡母亲和胎儿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