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及我国宫颈癌得病率有不同情况,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性行为、吸烟)、病史(HPV感染、宫颈病变),特殊人群如年轻女性、免疫低下人群、长期口服避孕药人群有相应得病率及注意事项,需重视宫颈癌防治相关因素及特殊人群情况进行预防和筛查。
我国范围:近年来我国宫颈癌得病率呈现一定的特点。根据国内相关癌症登记数据,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位居前列,但随着宫颈癌筛查工作的逐步推进,尤其是HPV疫苗的推广应用和宫颈癌筛查项目的开展,部分地区的宫颈癌新发病人数有下降趋势。不过,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筛查覆盖率低等原因,宫颈癌得病率相对仍较高,而经济发达、筛查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得病率有所控制。
影响宫颈癌得病率的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现一定的规律,多见于30-55岁的女性,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年轻女性由于性生活开始较早等因素,感染高危型HPV的风险增加,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相对下降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不同年龄段的得病率有所不同。一般来说,30岁以后宫颈癌得病率逐渐上升,到50岁左右达到一个相对高峰。
性别因素:宫颈癌是女性特有的恶性肿瘤,仅发生在女性群体中,这是由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结构等生理特点决定的,男性不会患宫颈癌。
生活方式因素
性行为:过早开始性生活(小于16岁)、多个性伴侣等性行为因素会显著增加感染高危型HPV的几率,从而提高宫颈癌得病率。因为多个性伴侣会使接触不同HPV亚型的机会增多,过早开始性生活时女性生殖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对HPV等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
吸烟:吸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降低机体对HPV感染的清除能力,增加宫颈癌的得病风险。研究表明,吸烟者患宫颈癌的几率比不吸烟者高,这是由于烟草中的多种有害物质会损害免疫系统功能,干扰机体对病毒的防御机制。
病史因素
HPV感染病史:持续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宫颈癌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如果曾经有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病史,且未得到有效干预,那么发展为宫颈癌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例如,高危型HPV16、18等亚型的持续感染,会导致宫颈上皮细胞发生异常病变,若病变进一步发展且未及时处理,就可能进展为宫颈癌。
宫颈病变病史:有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等宫颈病变病史的女性,其再次发生宫颈病变进而发展为宫颈癌的风险高于正常女性。因为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的癌前病变阶段,如果既往的宫颈病变没有得到彻底治疗或病变持续存在,就有可能逐渐进展为宫颈癌。
特殊人群宫颈癌得病率相关情况及注意事项
年轻女性:年轻女性由于性生活开始早等因素,是HPV感染的高危人群,相对来说宫颈癌得病率在未来有上升风险。建议年轻女性重视性生活卫生,推迟首次性生活年龄,保持单一性伴侣,并积极接种HPV疫苗,通过三级预防来降低宫颈癌得病风险。例如,9-45岁女性均可接种HPV疫苗,接种疫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高危型HPV感染,从而降低宫颈癌的发病几率。
免疫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女性,由于机体免疫力严重低下,对HPV感染的清除能力极差,其宫颈癌得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这类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宫颈癌筛查,比如缩短筛查间隔时间,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免疫缺陷疾病,以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宫颈癌发病风险。因为免疫低下会使机体无法有效抵御HPV等病原体的持续感染,增加了病变进展为宫颈癌的可能性。
长期口服避孕药人群:长期口服避孕药是否会影响宫颈癌得病率存在一定争议,但有研究提示长期口服避孕药可能会对宫颈局部的微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不过目前证据尚不充分表明其是明确的宫颈癌得病率影响因素。对于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仍需按照常规的宫颈癌筛查方案进行筛查,因为即使有口服避孕药因素,HPV感染等仍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通过定期筛查可以早期发现宫颈病变,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