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昏迷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发意识丧失,发病机制主要是脑动脉管腔狭窄闭塞累及意识中枢结构,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意识丧失及偏瘫等神经缺损症状,诊断靠头颅CT、MRI及神经系统查体,治疗包括急性期再灌注、改善循环、控脑水肿、维持生命体征,护理需呼吸道、皮肤、营养、肢体管理,预后受梗塞部位、范围、治疗、基础疾病等影响,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脑梗塞昏迷的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梗塞昏迷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引发意识丧失处于昏迷状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各种原因使脑动脉主干或分支管腔狭窄、闭塞,造成该血管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神经功能缺损,当累及影响意识的中枢结构时则出现昏迷。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心源性栓塞(如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内血栓脱落随血流阻塞脑血管)等。
二、临床表现特点
1.意识状态表现:可呈现浅昏迷、中度昏迷至深昏迷不同程度的意识丧失,浅昏迷时对疼痛刺激可有反应,深昏迷时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
2.伴随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偏瘫(一侧肢体运动障碍)、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身体感觉减退或消失)、言语不利(说话不清或不能说话)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吞咽困难、眼球运动障碍等表现。
三、诊断评估手段
1.影像学检查:头颅CT是常用初筛手段,发病早期可发现低密度梗死灶;头颅MRI(磁共振成像)对早期脑梗塞更敏感,能更早发现病灶,尤其是在发病数小时内即可清晰显示缺血区域。
2.神经系统查体:通过对患者意识水平、肢体运动及感觉、反射等方面的检查,辅助判断脑梗塞累及的神经功能区域及昏迷程度。
四、治疗基本原则
1.急性期再灌注治疗:符合溶栓指征时可采用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等)恢复脑血流,但需严格把握时间窗(一般在发病4.5小时内)。
2.改善脑循环:使用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某些活血化瘀类药物,以增加缺血区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3.控制脑水肿:对于梗塞面积较大者,应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等)减轻脑组织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
4.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包括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五、护理关键要点
1.呼吸道管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进行吸痰操作,预防肺部感染。对于昏迷较深、咳痰无力者,可考虑气管切开等辅助呼吸措施。
2.皮肤护理:定时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同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发生。可使用气垫床等辅助设备减轻局部压力。
3.营养支持: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营养支持,对于不能自主进食者,早期可通过鼻饲等方式保证营养摄入,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供给,维持患者机体营养状况。
4.肢体护理:定时为患者进行肢体被动活动,预防肢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活动时动作应轻柔,遵循关节活动的正常范围。
六、预后相关因素及注意事项
1.预后影响因素:梗塞部位(如脑干等重要结构梗塞预后相对较差)、梗塞范围大小、治疗是否及时规范、患者年龄及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控制情况等均影响预后。一般来说,梗塞范围越小、治疗越及时、基础疾病控制良好且年龄较轻者预后相对较好。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因其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隐匿,护理时要更加细致观察意识、呼吸、血压等情况。
有基础疾病患者:如合并糖尿病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避免因血糖波动影响病情恢复;合并高血压者需平稳控制血压,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加重脑损伤。
儿童患者(虽脑梗塞相对少见,但需考虑):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在护理操作中严格把控力度和方式,避免对儿童造成额外损伤,治疗时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且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