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宫颈炎与阴道炎在定义与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慢性宫颈炎发病在宫颈,多数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多样,治疗分情况;阴道炎发病在阴道,有多种类型且表现不同,治疗各有针对,妊娠期和更年期女性在两者情况上也有不同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慢性宫颈炎:是子宫颈间质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导致局部纤维组织增生等炎性改变,多由急性宫颈炎迁延而来,也可无急性宫颈炎病史,病原体持续感染所致,发病部位主要在宫颈。
阴道炎:是阴道黏膜及黏膜下结缔组织的炎症,发病部位在阴道,有多种类型,如细菌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滴虫性阴道炎等,不同类型阴道炎致病病原体不同,像细菌性阴道炎主要是加德纳菌等厌氧菌感染,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由假丝酵母菌引起,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
二、临床表现差异
慢性宫颈炎: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阴道分泌物刺激可引起外阴瘙痒及灼热感,也可出现经间期出血、性交后出血等症状,若合并尿路感染,可出现尿急、尿频、尿痛等症状,妇科检查可见宫颈糜烂样改变、宫颈息肉、宫颈肥大等。
阴道炎:
细菌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臭味,尤其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灼热感。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主要表现为外阴阴道瘙痒、灼热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呈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
滴虫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外阴瘙痒部位主要为阴道口及外阴,间或有灼热、疼痛、性交痛等。
三、实验室检查区别
慢性宫颈炎:宫颈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可查见中性粒细胞,宫颈管分泌物或阴道分泌物白细胞检测可作为筛查方法,白细胞检测阳性提示有炎症,宫颈病原体检测有助于明确病因,如淋病奈瑟菌及衣原体检测等。
阴道炎:
细菌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检查可见线索细胞,pH值>4.5,胺臭味试验阳性。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阴道分泌物检查发现假丝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丝即可确诊,pH值通常<4.5。
滴虫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检查可见滴虫,悬滴法是常用方法,也可送培养,pH值一般在5.0-6.5之间。
四、治疗原则不同
慢性宫颈炎:
对于无症状的慢性宫颈炎通常无需治疗。
有糜烂样改变伴有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可给予局部物理治疗,如激光、冷冻、微波等,也可给予中药保妇康栓等局部治疗,存在病原体感染时,需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如淋病奈瑟菌感染可选用头孢菌素及头霉素类药物,衣原体感染可选用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及氟喹诺酮类药物。
阴道炎:
细菌性阴道炎:治疗多选用抗厌氧菌药物,主要有甲硝唑、替硝唑、克林霉素等。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局部用药,如咪康唑栓剂、克霉唑栓剂、制霉菌素栓剂等,也可全身用药,如氟康唑等。
复杂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需延长治疗时间,根据真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药物。
滴虫性阴道炎:治疗需全身用药,主要治疗药物为甲硝唑,性伴侣需同时治疗,治疗期间应避免性交。
五、特殊人群情况
妊娠期女性:
慢性宫颈炎若无症状一般不做特殊处理,若有症状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法,避免影响胎儿。
阴道炎在妊娠期需格外谨慎用药,如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一般以局部用药为主,避免全身用药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需根据孕周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局部抗真菌药物。
更年期女性:
慢性宫颈炎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宫颈局部改变可能有不同表现,需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如TCT(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和HPV(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等。
阴道炎因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抵抗力下降,易发生阴道炎,且症状可能更明显,治疗时除针对病原体用药外,可适当补充雌激素以增加阴道抵抗力,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体情况评估雌激素补充的必要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