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是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致肺部炎症的常见感染性疾病,不同人群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别,临床表现因人群而异,可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可通过个人防护和疫苗接种预防。
一、病毒性肺炎的定义
病毒性肺炎是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的肺部炎症。它是一类常见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多种病毒均可引起,如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方式及有不同病史的人群感染的病毒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老年人及有慢性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人群,感染流感病毒等的风险相对较高。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人体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后,病毒会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内复制,进而引发炎症反应。
发病机制: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细胞损伤、坏死,同时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免疫系统被激活后,会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引起肺部的炎症改变,如肺泡间隔增宽、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等,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
三、临床表现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通常起病较急,可有发热、咳嗽、喘息等症状,部分儿童可能出现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等表现。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不会准确表达不适,仅表现为拒食、烦躁等。
成年人:症状相对多样,一般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鼻塞、流涕等,随后出现发热、咳嗽,可为干咳或伴有少量黏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老年人及基础疾病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发热程度不一定很高,咳嗽症状可能较轻,但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且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容易合并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典型症状:发热是常见症状,体温可高达39℃甚至更高;咳嗽为刺激性干咳或伴有少量痰液;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胸闷、气短等呼吸困难的表现。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是常用的方法。胸部X线可能显示肺部纹理增多、模糊,或有小片状浸润影等;胸部CT检查对于肺部病变的显示更为清晰,能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例如,病毒性肺炎在CT上可能表现为磨玻璃影、间质性改变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一般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可能减少,这有助于与细菌性肺炎相鉴别,因为细菌性肺炎通常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病毒学检查:可通过采集鼻咽拭子、痰液等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如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是否存在病毒感染及具体的病毒类型,这是确诊病毒性肺炎的重要依据。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能需要吸氧治疗,以改善缺氧状态。
抗病毒治疗:根据不同的病毒类型选择相应的抗病毒药物。例如,流感病毒感染可选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但用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且要注意药物的适用人群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对于其他病毒感染,也有相应的抗病毒药物,但都需要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的依据来选择和使用。
对症治疗: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或根据病情使用退热药物,但需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对于咳嗽明显的患者,可使用止咳药物缓解症状。
六、预防措施
个人防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口、鼻;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等。不同人群都应遵循这些基本的防护措施,例如老年人和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严格做好个人防护。
疫苗接种: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的有效措施。对于6月龄-5岁儿童、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此外,对于某些特定病毒,如腺病毒等,目前也在研发相关疫苗,未来可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相应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