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开腹手术适应症包括肌瘤体积较大影响子宫结构功能、经量多保守无效、怀疑恶变、位置特殊等,术前要完善检查评估、行肠道皮肤准备及禁饮食留置导尿管等,手术取仰卧位选切口探查后行肌瘤剔除或子宫切除,术后需监测生命体征、护理伤口引流管、鼓励活动及合理饮食,预防出血感染肠粘连等并发症,特殊人群中老年重心肺功能等护理、年轻关注生育风险等、合并基础病需控血糖血压等。
一、手术适应症
子宫肌瘤开腹手术适用于以下情况:一是肌瘤体积较大(直径通常≥5cm)、数目较多,严重影响子宫正常结构与功能;二是患者出现严重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等导致贫血等症状,经保守治疗无效;三是怀疑肌瘤有恶变可能;四是肌瘤位置特殊,如黏膜下肌瘤经宫腔镜等微创方式难以处理且需开腹手术干预者。
二、术前准备
1.检查评估: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传染病筛查(如乙肝、梅毒、艾滋病等)、心电图、盆腔超声等检查,全面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及肌瘤情况;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HPV检测等排除宫颈病变。
2.肠道准备:术前1-2天进流质饮食,术前1天口服泻剂清洁肠道,必要时术前晚及术晨行清洁灌肠,以减少术中肠道污染风险。
3.皮肤准备:手术前1天进行手术区域皮肤清洁备皮,范围包括下腹部及会阴部,确保皮肤清洁无破损。
4.其他准备:术前禁饮食,根据情况留置导尿管,以方便术中观察尿量及避免膀胱损伤。
三、手术过程
1.体位与切口:患者取仰卧位,通常选取下腹正中纵切口或耻骨联合上2横指处的弧形切口,长度根据肌瘤大小等情况确定。
2.腹腔探查:切开腹壁进入腹腔后,全面探查盆腔脏器,明确肌瘤位置、大小、数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3.肌瘤处理:若为肌瘤剔除术,需钝性或锐性分离肌瘤与子宫肌层,完整剥除肌瘤后缝合子宫肌层;若为子宫切除术,则按步骤切断圆韧带、输卵管、卵巢固有韧带及子宫血管等,将子宫取出。
四、术后护理
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密切监测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尤其注意观察阴道出血及腹部伤口情况。
2.伤口护理:保持腹部伤口清洁干燥,观察有无渗血、渗液及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按时更换敷料。
3.引流管护理:若留置引流管,需妥善固定,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并记录,一般引流液量较少且颜色逐渐变淡后可考虑拔除。
4.活动与康复:术后早期鼓励患者床上翻身、活动四肢,术后24-48小时可协助患者下床活动,以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预防肠粘连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5.饮食管理:术后禁食禁水一段时间后,根据胃肠功能恢复情况逐渐过渡饮食,先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步过渡到半流质、普食,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以利于伤口愈合及身体恢复。
五、并发症及预防
1.出血:术中需严格止血操作,术后密切观察阴道出血量,若出现阴道大量出血等情况需及时处理。预防措施为手术中精细操作,妥善处理血管断端。
2.感染:包括腹腔感染、切口感染等。预防措施为术前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加强伤口及会阴护理,保持引流通畅等。
3.肠粘连:术后早期活动可有效预防肠粘连,若发生肠粘连出现腹痛、腹胀、呕吐等肠梗阻表现时需及时处理。
4.盆腔脏器损伤:手术中需精细操作,避免损伤膀胱、肠道等盆腔脏器,术前充分评估盆腔解剖结构有助于降低此风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需重点评估心肺功能,术后加强呼吸功能锻炼,鼓励咳痰,预防肺部感染;同时注意监测电解质及血糖等,因老年患者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需加强营养支持及伤口护理,预防切口愈合不良等问题。
2.年轻患者:若有生育需求,需告知术后子宫恢复情况及再次妊娠可能面临的风险(如子宫破裂等),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安排妊娠时间;同时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帮助其适应术后身体变化。
3.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如合并糖尿病,需严格控制血糖,保持血糖稳定,以利于伤口愈合及身体恢复;合并高血压患者需平稳控制血压,避免因血压波动影响手术及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