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基底节区脑梗塞是供应左侧基底节区的血管堵塞致该区域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脑血管病。发病机制包括血管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和血液因素(血液高凝状态);临床表现有运动功能障碍(对侧偏瘫、肌张力异常)、感觉功能障碍(对侧感觉减退)、认知功能影响(认知减退);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和血管检查(脑血管造影);预防与注意事项包括一级预防(控制血压、血脂,戒烟限酒)和二级预防(服抗血小板药、控基础病、健康生活方式)。
一、发病机制
1.血管因素
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由于动脉内膜损伤,脂质沉积等原因,导致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例如,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使得左侧基底节区的血管逐渐被堵塞。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增加血管内皮损伤的风险,进而更容易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左侧基底节区脑梗塞的发病概率。
也可能是心源性栓塞,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血管,堵塞左侧基底节区的血管。心房颤动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合并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发生心源性栓塞导致脑梗塞的风险更高。
2.血液因素
血液高凝状态也可导致左侧基底节区脑梗塞。例如,患有易栓症的患者,其体内存在凝血-抗凝失衡的情况,血液凝固性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一些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细胞释放促凝物质等原因,也可能出现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脑梗塞的发生风险。
二、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
可出现对侧肢体的偏瘫,表现为左侧基底节区受损时,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严重者可能完全不能活动。对于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左侧基底节区脑梗塞后,运动功能障碍可能会更明显,因为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损害血管和神经功能。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本身身体机能下降,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可能相对较慢。
还可能出现肌张力异常,如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发紧、活动受限等。
2.感觉功能障碍
对侧肢体可能出现感觉减退,如对疼痛、温度等刺激的感知能力下降。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由于长期高血糖会损害神经,发生左侧基底节区脑梗塞后,感觉功能障碍可能会更严重,因为糖尿病神经病变会叠加脑梗塞对感觉功能的影响。
3.认知功能影响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认知功能减退,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对于本身有认知功能减退基础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前期的人群,发生左侧基底节区脑梗塞后,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会加重。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在发病早期,头颅CT可发现左侧基底节区低密度影,这是脑梗塞的典型表现。对于一些发病时间较短的患者,头颅CT能较快地明确诊断。
头颅MRI:相较于头颅CT,头颅MRI对脑梗塞的诊断更为敏感,尤其是在发病早期,能够更早地发现左侧基底节区的缺血灶。例如,在脑梗塞发病数小时后,头颅MRI就可能检测到异常信号。
2.血管检查
脑血管造影:可以明确左侧基底节区血管的病变情况,如血管狭窄、闭塞的部位等。对于考虑为心源性栓塞导致左侧基底节区脑梗塞的患者,脑血管造影有助于寻找心源性的栓子来源。
四、预防与注意事项
1.一级预防
对于有高血压的人群,要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等。有高血脂的人群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或药物治疗来降低血脂,使血脂水平达标。对于有吸烟、饮酒习惯的人群,要劝导其戒烟限酒,因为吸烟和过量饮酒是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2.二级预防
对于已经发生过左侧基底节区脑梗塞的患者,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以预防再次脑梗塞的发生。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等。在生活方式方面,要保持健康的饮食,如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对于老年患者,在进行运动等活动时要更加谨慎,防止摔倒等意外情况发生,因为老年患者本身平衡能力等有所下降,摔倒可能会加重病情或引发其他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