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脑膜炎是各种病原体侵袭脑膜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可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病因分细菌性(不同年龄段病原体及与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因相关)、病毒性(由肠道病毒等引起及传播、潜伏再激活情况)、真菌性(常见病原体及多发于免疫低下人群),临床表现有共同表现及不同病原体感染特点,诊断靠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治疗分细菌性用敏感抗生素、病毒性对症支持、真菌性用抗真菌药,特殊人群有儿童、免疫抑制人群、妊娠期女性相关注意事项。
一、定义
感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侵袭脑膜所引发的炎症性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重要类型,可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病因与分类
(一)细菌性脑膜炎
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不同年龄段病因有差异,儿童时期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瑟菌感染相对多见;成人则以肺炎链球菌感染较为常见,通常与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因相关,细菌可通过血行播散等途径侵犯脑膜。
(二)病毒性脑膜炎
多由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等引起,肠道病毒感染常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夏季等高发季节易出现聚集性发病;单纯疱疹病毒可导致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炎,可能与病毒潜伏再激活有关。
(三)真菌性脑膜炎
常见病原体有新型隐球菌等,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真菌可经呼吸道等途径侵入人体后播散至脑膜引发感染。
三、临床表现
(一)共同表现
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症状,还可伴有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部分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谵妄甚至昏迷,严重时可发生抽搐。
(二)不同病原体感染的特点
细菌性脑膜炎病情进展相对较快,病情较重时可出现败血症样表现,如皮肤瘀点瘀斑(多见于脑膜炎奈瑟菌感染);病毒性脑膜炎症状相对较轻,病程多呈自限性;真菌性脑膜炎起病较隐匿,病程较长,可能伴有低热、慢性头痛等表现,病情逐渐加重。
四、诊断方法
(一)脑脊液检查
是诊断感染性脑膜炎的关键依据。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观察脑脊液外观,检测白细胞计数、蛋白含量、糖和氯化物水平等。细菌性脑膜炎时脑脊液通常呈浑浊状,白细胞显著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病毒性脑膜炎时脑脊液白细胞可轻度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多正常;真菌性脑膜炎时脑脊液白细胞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升高,糖降低。
(二)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检查可协助了解脑膜情况,观察有无脑水肿、脓肿等并发症,但对于早期诊断感染性脑膜炎的特异性不如脑脊液检查。
(三)病原学检查
通过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真菌涂片及培养等方法,明确病原体类型,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五、治疗原则
(一)细菌性脑膜炎
需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等,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可选用头孢曲松等,尽早开始抗感染治疗以改善预后。
(二)病毒性脑膜炎
多为自限性疾病,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退热、降颅压、止惊等,同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三)真菌性脑膜炎
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新型隐球菌感染可选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等药物治疗,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患者的免疫状态调整治疗方案。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感染性脑膜炎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意识、精神状态等变化,及时进行脑脊液等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时需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及治疗方案,重视对症支持治疗以保障儿童的生长发育及神经系统功能恢复。
(二)免疫抑制人群
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术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发生真菌性脑膜炎时,治疗难度较大,需在积极抗真菌治疗的同时,努力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加强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病情进展。
(三)妊娠期女性
感染性脑膜炎可能对妊娠期女性及胎儿造成不良影响,诊断时需权衡脑脊液检查等操作的风险与获益,治疗时需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加强孕期监测及母婴相关指标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