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及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病程长。其传染源为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带菌者,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婴幼儿更敏感。临床表现分卡他期、痉咳期、恢复期。诊断有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菌治疗和对症治疗。预防措施有疫苗接种、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特殊人群中,婴幼儿感染病情重,要及时就医、加强护理;孕妇感染可能影响胎儿,应避免接触患者;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可能较重,要加强锻炼、及时就医。
一、百日咳的定义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以及咳嗽终止时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病程较长,未经治疗的患者咳嗽症状可持续2-3个月,故而得名“百日咳”。
二、百日咳的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1-2天至发病后6周内均有传染性,尤以发病后1-3周内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含有病菌的飞沫可悬浮在空气中,被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婴幼儿更为敏感。由于母体缺乏足够的保护性抗体传递给胎儿,所以6个月以下婴儿发病率较高,且病情较重。近年来,青少年和成人百日咳的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
三、百日咳的临床表现
1.卡他期:持续1-2周,症状类似普通感冒,表现为咳嗽、流涕、打喷嚏、低热等。此期症状较轻,但传染性最强。
2.痉咳期:一般持续2-6周,也可长达2个月以上。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每次发作时连续咳嗽十几声至数十声,直至咳出黏稠痰液或呕吐为止。咳嗽终止时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痉咳频繁发作,夜间更为明显。严重者可出现颜面水肿、结膜下出血、舌系带溃疡等。
3.恢复期:持续2-3周,咳嗽逐渐减轻,鸡鸣样吸气吼声消失,精神、食欲等逐渐恢复正常。
四、百日咳的诊断
1.临床诊断:根据典型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以及咳嗽终止时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等临床表现,结合当地百日咳流行情况和接触史,可作出临床诊断。
2.实验室诊断:包括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查和核酸检测等。细菌培养是诊断百日咳的金标准,但阳性率较低,且培养时间较长。血清学检查可检测特异性抗体,有助于回顾性诊断。核酸检测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等优点,可用于早期诊断。
五、百日咳的治疗
1.一般治疗: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温度适宜。避免诱发痉咳的因素,如烟雾、异味等。注意营养均衡,补充维生素和水分。
2.抗菌治疗:早期使用抗生素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和降低传染性。常用的抗生素有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3.对症治疗:对于痉咳严重者,可使用祛痰止咳药物,如氨溴索等。若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缺氧表现,应给予吸氧。
六、百日咳的预防
1.疫苗接种:接种百日咳疫苗是预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措施。目前我国使用的百日咳疫苗是百白破联合疫苗,婴儿在3、4、5月龄时各接种1剂,18-24月龄时加强接种1剂。
2.控制传染源: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隔离至发病后40天或痉咳开始后30天。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21天,并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3.切断传播途径:在百日咳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七、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百日咳后病情较重,容易出现窒息、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因此,一旦怀疑婴幼儿感染百日咳,应及时就医,并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物误吸。
2.孕妇:孕妇感染百日咳后,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早产、低体重儿等。孕妇在孕期应尽量避免接触百日咳患者,若不慎接触,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
3.老年人和患有基础疾病者:老年人和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百日咳后病情可能较重,恢复较慢。这些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染。一旦出现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