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35度9不属于低烧而是体温偏低,其可能由环境因素(寒冷环境、室温过低)、疾病因素(甲状腺功能减退、严重感染、低血糖)、药物因素(退烧药过量、其他药物影响)导致,一般人群可通过保暖、观察病情应对,老年人、儿童、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有相应特殊提示,如老年人需加强保暖并关注精神等情况,儿童要密切观察精神反应等,糖尿病患者需考虑低血糖并规范用药等。
一、大人35度9是否为低烧
成人正常体温一般通过口腔测量在36.3℃37.2℃之间,腋下测量正常范围是36.0℃37.0℃,直肠测量正常范围稍高。35度9低于正常体温范围,不属于低烧,而是体温偏低。
二、体温偏低的可能原因及相关因素影响
(一)环境因素
1.寒冷环境:若处于寒冷的环境中,比如在寒冷的冬天长时间处于户外且保暖措施不足,身体会通过皮肤散热,导致体温下降至35度9。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体温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在寒冷环境中更易出现体温偏低情况;而年轻人若短时间处于寒冷环境,通过自身的一些应激反应可能还能维持体温,但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也会出现体温降低。
2.室温过低:室内温度长时间过低,如冬季室内暖气供应不足等情况,人体在室内停留时也可能出现体温偏低,这与年龄关系不大,但老年人、儿童相对更易受室温影响,因为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
(二)疾病因素
1.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加产热。当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产热不足,可导致体温偏低,同时可能伴有乏力、畏寒等症状。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中老年女性相对更常见,与自身免疫、手术、放射性碘治疗等多种因素有关。
2.严重感染:某些严重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等,在病情进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导致体温偏低,往往还伴有精神萎靡、血压下降等严重表现。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严重感染导致体温偏低,但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发生严重感染。
3.低血糖:严重低血糖时,机体能量代谢紊乱,也可能出现体温偏低的情况,同时可伴有出汗、心悸、手抖等症状。糖尿病患者若降糖药物使用不当等情况易出现低血糖,各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均可能发生,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等原因更需警惕。
(三)药物因素
1.退烧药过量:过量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可能会导致出汗过多,热量散失增加,从而引起体温偏低。所有使用退烧药的人群都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相对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因退烧药过量出现体温偏低。
2.其他药物:某些镇静催眠药等也可能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偏低,具体药物需根据个体用药情况而定,不同年龄人群使用相关药物时都可能因药物影响出现体温偏低。
三、体温偏低的应对措施及特殊人群提示
(一)一般人群应对措施
1.保暖:如果是由于环境寒冷导致体温偏低,应立即采取保暖措施,如添加衣物、使用取暖设备等,使身体逐渐恢复体温。
2.观察病情:如果体温偏低同时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头晕、乏力等,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及时就医。
(二)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差,当出现体温偏低时,要特别注意加强保暖,可选择质地柔软、保暖性好的衣物,并且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状态、饮食等情况,因为体温偏低可能提示身体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如感染、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2.儿童:儿童体温偏低时,除了要做好保暖外,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精神反应、饮食情况等。儿童体温偏低可能是由于感染等原因引起,由于儿童病情变化较快,若出现体温偏低且伴有精神萎靡、拒食等情况,应尽快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同时要注意儿童的保暖用品选择要合适,避免过紧等影响儿童舒适和血液循环。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出现体温偏低时,要考虑到低血糖等情况,若伴有出汗、心悸等表现,可先自测血糖,若考虑低血糖,可适当进食含糖食物,如糖果、饼干等,然后及时就医进一步明确原因并进行处理。同时要注意规范降糖药物的使用,避免低血糖等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