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脑膜炎可由细菌(如肺炎链球菌、B族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病毒(如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其他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自身因素中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解剖结构特点、基础疾病影响也与之相关,可通过疫苗接种、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及时治疗基础疾病来预防
一、细菌感染引起
(一)肺炎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是引起小孩脑膜炎较为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小孩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当肺炎链球菌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可能会进入血液,进而到达脑部引发脑膜炎。例如,在一些免疫力低下的小孩群体中,肺炎链球菌感染导致脑膜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B族链球菌
对于新生儿来说,B族链球菌是引起脑膜炎的重要病原体。母亲在分娩过程中,B族链球菌可传播给胎儿,从而引发新生儿脑膜炎。新生儿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B族链球菌的抵御能力较差,容易受到感染。
(三)流感嗜血杆菌
过去流感嗜血杆菌b型(Hib)是引起小儿脑膜炎的常见病原菌,但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其发病率有所下降。不过,在未接种相关疫苗的小孩中,仍有可能因流感嗜血杆菌感染而患上脑膜炎,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等途径感染。
二、病毒感染引起
(一)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是引起小孩病毒性脑膜炎的常见类型,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小孩可能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水源、食物或与患者密切接触等途径感染肠道病毒,病毒进入人体后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引发炎症反应。在夏季等肠道病毒活跃的季节,小孩感染肠道病毒导致脑膜炎的风险相对增加。
(二)单纯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1型或2型也可引起小孩脑膜炎。单纯疱疹病毒1型多引起成人的口唇疱疹,但也可感染小孩引发脑膜炎;单纯疱疹病毒2型主要通过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新生儿或小孩,可导致严重的脑部感染。
三、其他病原体感染引起
(一)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可引起结核性脑膜炎,小孩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在接触到结核患者后可能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然后结核分枝杆菌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引发结核性脑膜炎。尤其是有结核病接触史的小孩,患结核性脑膜炎的风险较高。
(二)新型隐球菌
新型隐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在小孩中相对较少见,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小孩,如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的小孩中,感染新型隐球菌引发脑膜炎的风险增加。新型隐球菌多存在于土壤、鸽粪等环境中,小孩接触后可能感染。
四、自身因素影响
(一)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
小孩尤其是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对各种病原体的抵御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而引发脑膜炎。例如,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功能相对不完善,病原体更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部。
(二)解剖结构特点
小孩的颅骨缝尚未完全闭合等解剖结构特点,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脑膜炎的发生发展。比如,颅骨缝未闭可能使得颅内压升高时的症状表现相对不典型等,但这也与病原体感染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脑膜炎的发生。
(三)基础疾病影响
如果小孩本身患有一些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可能会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从而增加脑膜炎的发病风险。患有基础疾病的小孩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差,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五、预防相关考虑
(一)疫苗接种
对于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引起的脑膜炎,可通过接种相应的疫苗来预防。例如,接种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小孩感染流感嗜血杆菌相关脑膜炎的风险;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对于新生儿,还可通过母亲接种相关疫苗等方式,间接为新生儿提供保护,降低B族链球菌感染引发脑膜炎的风险。
(二)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保持小孩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居住环境进行消毒等。教育小孩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减少接触病原体的机会。特别是在传染病流行季节,要尽量避免小孩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减少感染病原体的风险。
(三)及时治疗基础疾病
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小孩,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基础疾病的病情发展,以提高小孩的身体抵抗力,降低脑膜炎的发病风险。例如,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孩,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定期复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