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的成因复杂,主要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同时不同特殊人群应对低烧也有不同注意事项。感染性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如EB病毒、流感病毒、手足口病毒)、细菌感染(如结核菌、引起慢性肾盂肾炎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细菌)、支原体感染(引发支原体肺炎);非感染性因素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如白血病、肝癌、肺癌)、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环境因素(高温、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及妊娠期等)。特殊人群中,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可先物理降温;老年人低烧可能是重病早期表现,需及时就医检查;孕妇低烧勿自行服药,可先物理降温;有基础疾病人群低烧可能加重病情,要密切监测指标并注意基础疾病管理。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多种病毒可引发低烧,如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除低烧外,还可能伴有咽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症状。流感病毒感染时,在病情初期也可能表现为低烧,同时伴有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儿童感染手足口病毒,除了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外,也可能有低烧情况。对于免疫力较弱的老年人,病毒感染后低烧持续时间可能较长,恢复相对较慢。
2.细菌感染:结核菌感染是导致低烧的常见细菌感染原因之一,肺结核患者常有午后低热、盗汗、乏力、咳嗽、咯血等症状。慢性肾盂肾炎多见于女性,由于女性尿道较短,细菌容易逆行感染,患者可出现长期低热,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此外,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多有基础心脏疾病,细菌感染心脏内膜后可出现低烧,同时伴有贫血、心脏杂音改变等。
3.支原体感染:支原体感染人体后,可引起支原体肺炎,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波动,伴有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儿童和青少年是支原体感染的高发人群,感染后病程相对较长。
二、非感染性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出现长期低热,同时伴有关节疼痛、肿胀、畸形等症状,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也会导致低烧,多见于育龄女性,除发热外,还可能出现面部红斑、口腔溃疡、关节痛、蛋白尿等多系统损害表现。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长期服药控制病情,且病情容易反复。
2.恶性肿瘤:白血病患者常有发热症状,可为低烧,同时伴有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此外,肝癌、肺癌等实体肿瘤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肿瘤热,一般为低热,体温多在38℃以下。中老年人患恶性肿瘤的几率相对较高,若出现不明原因的低烧,应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加,可出现低热,同时伴有多汗、心慌、手抖、食欲亢进、体重减轻等症状。无论男女老少都可能患甲亢,但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
4.环境因素: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停留,人体散热困难,可出现体温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38℃,脱离高温环境后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此外,剧烈运动后、女性月经前期及妊娠期,体温也可能轻度升高,属于生理性体温波动。
三、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出现低烧。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食欲等情况。若孩子精神状态良好,可先采取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孩子的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避免给低龄儿童随意使用退烧药,若低烧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免疫力下降,低烧可能是严重疾病的早期表现。由于老年人对疼痛、发热等症状的感知可能不敏感,家属要格外关注老人的体温变化。若老人出现低烧,应及时带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
3.孕妇:孕妇在孕期身体生理变化较大,出现低烧时,不要自行服用药物,以免影响胎儿发育。可先采用物理方法降温,如多喝水、使用退热贴等。若低烧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咨询妇产科医生。
4.患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出现低烧时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应密切监测体温及基础疾病的相关指标,如血糖、血压、心率等。在治疗低烧的同时,要注意基础疾病的管理,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