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供血不足眩晕由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致前庭系统等异常引发,原因包括血管、血液成分血流动力学及其他因素;表现为眩晕伴多种症状,相关检查有头颅CT或MRI等;应对包括发作时一般处理和针对病因治疗,注意事项有一般人群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及特殊人群相应注意要点。
一、脑供血不足眩晕的原因
脑供血不足眩晕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前庭系统等相关结构功能异常引发的眩晕症状。其常见原因包括:
血管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皮受损,脂质沉积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使脑血管管腔狭窄,血流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减少。例如,研究发现,在50岁以上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供血不足的发生率较高,进而可能引发眩晕症状。
血管痉挛:精神紧张、焦虑、寒冷刺激等因素可引起脑血管痉挛,导致脑供血短暂性减少。比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的人群,因精神持续紧张,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相对较高,易出现脑供血不足眩晕。
血管栓塞:如脑动脉内有血栓形成或有其他部位的栓子脱落堵塞脑血管,会使局部脑供血中断,引发眩晕等症状。例如,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内易形成血栓,栓子脱落后可能导致脑动脉栓塞,出现脑供血不足眩晕。
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因素:
血液黏稠度增高:脱水、红细胞增多症、高脂血症等可使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影响脑的血液供应。比如,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脂质成分增多,血液黏稠,血流缓慢,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眩晕。
血压异常:低血压时,脑部灌注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波动过大,也可能影响脑的血流自动调节机制,导致脑供血不足。例如,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从卧位突然站起时,血压急剧下降,脑供血不足,可出现眩晕。
其他因素:
颈椎病变:颈椎病可能压迫椎动脉,影响椎动脉对脑部的血液供应。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椎的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压迫椎动脉,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眩晕。常见于长期伏案工作、颈部姿势不良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长期低头玩手机者等。
心脏疾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可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脑供血相应减少。例如,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脑部血液灌注不足,容易出现眩晕症状。
二、脑供血不足眩晕的表现及相关检查
表现:主要表现为眩晕,可伴有头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眩晕多为发作性,持续时间不等,可能几秒到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相关检查:
头颅CT或MRI:可帮助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等。通过影像学检查能清晰看到脑部结构是否有异常改变。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能检测颅内血管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评估脑血管的供血情况,有助于发现脑血管狭窄、痉挛等问题。
颈部血管超声:可检查颈部动脉的粥样硬化情况、血管狭窄程度等,因为颈部血管与脑部血液供应密切相关,尤其是椎动脉在颈部走行,颈部血管超声有助于发现颈椎病变对椎动脉的影响等。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以了解血液成分、代谢指标等情况,排查是否存在血液黏稠度增高、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的因素。
三、脑供血不足眩晕的应对及注意事项
应对:
一般处理:发作时应立即休息,避免活动,防止摔倒。如果是体位性低血压导致的眩晕,可缓慢改变体位。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改善脑循环的药物等;如果是颈椎病引起,可采取颈椎牵引、理疗等措施;如果是心脏疾病引起,需针对心脏疾病进行相应治疗。
注意事项:
一般人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
特殊人群:
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更要密切关注血压、血糖、血脂变化,定期体检。在改变体位时要缓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儿童:相对较少见脑供血不足眩晕,但如果有先天性心脏疾病等情况,要及时就医,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等。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规律服药,定期复诊,将血压、血糖等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减少脑供血不足眩晕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