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会引发多种症状,包括盆腔痛(含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盆腔痛、非经期慢性盆腔痛、性交痛)、月经异常(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月经周期紊乱)、不孕,还可有其他特殊部位症状如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出现腹痛等、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出现经期血尿等、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出现经期咯血等。
一、疼痛
1.盆腔痛: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主要的症状,多为继发性痛经且呈进行性加重,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等部位,疼痛程度与病灶大小不一定成正比,有的患者盆腔内病灶较小却有剧烈疼痛,而有的病灶较大反而疼痛较轻,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异位内膜组织在经期出血刺激局部腹膜及神经末梢有关,育龄期女性中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盆腔痛发生率较高,且随着年龄增长可能有不同表现。
2.慢性盆腔痛:部分患者表现为非经期的慢性盆腔疼痛,可持续存在,可能与盆腔内异位病灶持续刺激、炎症反应等有关,生活方式如长期久坐、精神压力大等可能会加重慢性盆腔痛的症状,对于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女性,慢性盆腔痛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3.性交痛:多见于直肠子宫陷凹有异位病灶或因病变导致子宫后倾固定的患者,性交时由于碰撞或子宫收缩上提而引起疼痛,尤其以月经前性交痛更为明显,这种疼痛会影响患者的性生活质量,对性别上主要影响女性,不同生活方式下如性生活不规律等可能会增加性交痛的发生风险。
二、月经异常
1.经量增多:异位的子宫内膜可能会影响子宫的正常肌层收缩等,导致月经量较以往增多,部分患者经量可较正常增加1-2倍,长期经量增多可能会引起贫血等问题,在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中,经量增多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更易出现经量增多的情况,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子宫的相关生理功能可能会发生一定变化。
2.经期延长:患者的月经经期可能会超过7天,持续时间较长,这与异位内膜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修复等过程有关,生活方式不规律如经常熬夜等可能会加重经期延长的情况,对于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经期延长会给生活带来不便,如需要频繁更换卫生用品等。
3.月经周期紊乱:部分患者会出现月经周期提前或推迟的情况,月经周期可能会偏离正常的21-35天的范围,其发生机制与异位内膜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以及对子宫内环境的改变有关,不同年龄的女性月经周期紊乱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年轻女性可能更多与内分泌调节的波动有关,而年龄较大的女性可能还与自身激素水平的变化等因素相关。
三、不孕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导致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不孕发生率较高。异位的内膜组织会引起盆腔微环境的改变,如巨噬细胞、白细胞等炎症介质增加,影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运输以及受精卵的着床等过程;同时,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会引起输卵管粘连、梗阻等,影响卵子的拾取和运输,据相关研究,约30%-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合并有不孕,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的不孕会给其心理和生活带来较大压力,不同年龄的不孕女性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不孕的比例不同,年龄较大的女性受孕难度相对更高。
四、其他特殊部位症状
1.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肠梗阻表现,如腹痛剧烈、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异位内膜种植在肠道有关,其症状的出现与月经周期相关,经期时肠道异位病灶出血会加重肠道刺激症状,对于有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生活方式中饮食结构不合理如经常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可能会加重肠道不适症状。
2.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出现经期血尿等症状,若异位病灶侵犯膀胱,还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异位内膜种植在泌尿系统所致,其症状的出现同样与月经周期有关,经期时异位病灶出血会刺激泌尿系统,对于有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需要注意保持泌尿系统的清洁卫生等,以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3.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少见,可出现经期咯血、气胸等症状,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异位内膜种植在肺部引起,其症状相对较为隐匿,需要通过相关检查如胸部影像学检查等才能明确诊断,对于有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等,以防气胸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